2020 年西北大学 MTS 博士项目校园面试的经历与体会

郝鸿涛 / 2020-03-01


面试大约三周后,我收到西北的拒信,以下内容我不会修改,但请谨慎阅读。

收到面试通知 #

2019年年末申请的西北大学传播学院 (Northwestern School of Communication)的 MTS (Media, Technology, & Society) 项目。2020年1月27日收到了 Aaron Shaw 教授发来的面试通知邮件。之后收到 Madeleine Agaton 发来的具体校园参观和面试的相关信息。

面试被安排在2月27日到29日。所以,MTS 项目大概在面试之前的一个月发通知。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学校都是先发录取和候补名单,或者校园参访、面试的邮件,拒信一般要等校园参访结束,或者录取邮件发完后的一两周内才会发。我申请的项目中,密歇根大学 (Information School) 是这样,南加大 (Annenberg School for Communication) 也是这样。因为我在 Gradcafe 上早就看到申请这两个学校的人报录取,但是我等到两周后才收到拒信。我挺理解这些学校的做法,这么做也是为了把学校的损失降到最小。万一被录取的人中,有人在收到录取后立马告诉学校说不会去,那么如果学校是录取、拒信一起发的话,就没办法把发出的拒信再收回来。故而很多学校选择先发录取和候补名单,过一两周之后再发拒信。当然,这是我个人的猜测。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校会都这么做,有学校会直接把录取和拒信一起发。比如我这次申请的项目中,斯坦福 (Communication)、宾大 (Annenberg School for Communication)、康奈尔 (Department of Communication)是一起发的。当然,我收到的都是拒信。

我看到有人在 Gradcafe 上问西北的 MTS 是否发了通知。虽然那时我收到了校园参访的通知,但是我并不想在 Gradcafe 上回复。因为我已经收到了那么多拒信,我不太确定西北最后能不能要我,故而不想去 Gradcafe 上说我收到面试通知了。而且我也没见其他收到通知的人在上面报。

前往埃文斯顿 (Evanston) #

关于交通和住宿。西北是负责美国国内的航班费用和在埃文斯顿希尔顿宾馆 (Hilton Orington Evanston) 的住宿费用。宾馆是两人间,如果想自己一个人,需要每晚自己另付70美元左右。我想一个人住,但是觉得70美元一晚太贵,故而我选择在 Airbnb 上自己找了房子。但是这个不给报销。

由于我在印第安纳读书,我没有选择坐飞机,而是坐大巴去。前往埃文斯顿的时候还好,没觉得很远,但是回来的时候,真的觉得好远,后悔没有坐飞机,反正西北之后会给报销。

校园参访和面试的过程、经验、体会 #

2020年2月27日下午4点半左右到了西北大学的校园。我现在校园简单走了走,试图找到传播学院在哪里,但是没找到。西北比我想象的要大。我之前觉得西北应该就像人大校园那么大,说大不大,说小不小那种。但是实际上西北的校园要比人大的要大一些。加上挨着密歇根湖,校园更显得立体一些。

然后我按照要求,快6点的时候到了指定的一家餐馆集合。没有想到我是第一个到的。人都到齐后, Aaron Shaw 老师先简单说了一下,欢迎大家来之类的话。一共有22个申请者来。那天来的老师除了 Aaron Shaw 老师,还有 Leslie DeChurch 老师、Jeremy Birnholtz老师、和 Michelle Shumate 老师。貌似还来了一个老师,但是我没有机会和他说话,故而忘记是哪位老师了。

22个人加上5位老师,被分成了4桌。一桌上至少有一位老师。Aaron Shaw 老师一开始是坐在了我在的那一桌。聊天的过程我觉得有必要分享一下。

氛围其实挺复杂。因为来的22个人中,可能最后只能有一半儿的人最后被录取,所以这是一个竞争的过程。而说话的时候,如果老师对你的印象不好,可能当时就否决了。加上 Aaron Shaw 老师是研究生主管 (Director of graduate studies, 美国一般简称 DGS),氛围更加微妙。我感觉这个吃饭的过程都是面试的一部分。我的观察中,我在的那一桌的8个人中,可以分成3种:第一种是极力地表现自己,一直在不停地说;第二种是像我一样,无所谓,能插上嘴就说,插不上嘴就不说;第三种是干脆一点都不说。

有4个人在不停地说。像我一样静静观察,有机会就说,没机会就不说的有3个人。另一个人是一个印度裔美国人,整个过程中除了最开始的自我介绍,他一句话也没说。那四个不停地说的人我挺理解,就是想抓住机会极力地表现自己,让老师留下比较深的印象。但是,我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不太可取。所谓“言多必失”。而且,整个过程中如果一直是你主导谈话,可能会让人觉得你太爱出风头,不会顾忌别人的感受。

像这位印度裔小哥一样一句话也不说的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自己已经有很多录取在手,根本不在乎这个学校要不要他,自己当然也没必要去让老师注意到他。印度裔小哥就是这样,他已经拿到一个很好的录取,因此不在乎这个学校能否录取他。他跟我说,他来这里不是为了给老师留下好印象而被录取,而是看看这里的老师能否给他留下好印象,以让他决定是否来这所学校。我无话可说。第二种可能是太紧张了,不知道说什么,干脆选择不说。当然,如果因为语言的原因,根本听不懂别人在说什么,那也就肯定没法插上嘴了。

我的一个经验是,如果周围人来人往,但是有一对一交流的机会,那么就找一个你感兴趣的人,深度交流。每一个你能碰到的人都有闪光点,因此你才能碰到他。这个一对一交流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不要去卖弄自己,而是去学会认真的倾听,想想别人的经历和感悟对自己有什么帮助和启发。

当然,刚才提到的一桌8个人,加上一个研究生主管,不属于这种情况。在这种无法一对一交流的情况下,我的个人感觉是,如果你感觉你在主导这个谈话,那么一定不要你一个人一直说,而是想办法让每一个人都参与进来。如果你一直说,不管你的内容(你自认为)多有趣,别人都会听烦的。如果是别人在主导这个对话,你无法掌控,那么就默默倾听和观察,能插上嘴就说,插不上就静静地听着。

这里插一句,我感到我的英语听力经过在美国两年的学习和生活(虽然自己说英语的机会仍然不多),确实有了很大长进。我记得三年前去瑞士的时候,和4个人一起说话,我就根本听不懂别人在说什么了。一对一好很多,因为毕竟有不懂的可以随时问。人一多我就彻底蒙圈。不过这次,一桌8个人,往往复复地说话,我倒也都能听得懂。

我就静静地听每个人说(bi)话(bi),有一种看着每个人表演的感觉。当你没有表现自己的欲望,反而让自己更清醒,更理智。其中一个人说道国际版抖音 (Tik Tok) 很害人的时候,我就简单地问了句,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个人回答了后,我想到我前几天翻越了见到一个美国的知名科技专栏作家,Nicholas Carr博客 ,他其中的一篇文章 探讨了抖音。我就接着简单说了一下 Nicholas Carr 的看法。我整个过程也就说了这两句,不过我自认为也够了。至少研究生主管不会认为我听不懂英语,也不会认为我不看书。

第二天和老师正式的一对一面试我现在倒感觉没什么好说的。这个过程大家都知道直觉决定是否被录取,因此大家都很重视。我不敢说有什么经验,但是这里我的建议是,如果你对这个学校感兴趣,一定要把和你交谈的老师的背景信息了解地透透彻彻。我把面试我的三个老师的所有我能找到的信息都阅览了个遍。除了他们每个人的论文(这个没啥说的,肯定要认真看),我还把他们的个人网站以及他们在其他媒体上的文章都看了。

举个例子。其中一个老师在 Medium 上有几篇博客文章。我把这几篇文章全都看了两遍。他对学术和教学的思考我多少有了个了解。正式面试前那天所有人一起吃晚饭的时候,最后的时候,这个老师来到我在的那一桌。他提到他之前的研究的时候,我就问道,所以你才去哪哪哪做研究的吗?这个信息不看他的博客的话是不可能知道的。

第二天正式面试的时候,我问这个老师的一个问题是,他的博客文章中提到了他的一个经历,然后他指导博士生的方式开始转变,我就问他目前的指导方式是什么。他首先肯定我,来之前做足了功课 (You’ve done your homework)。然后回到了我的问题。关于这一点,我其实有点疑问。老师的背景我肯定是要完全了解,但是我是否需要有必要刻意让老师知道我之前对他进行了了解?这个我不清楚。我不知道这么做是会起到正面作用还是反面作用。我如果真的只是关心这个问题,那么我可以直接问,“你现在的指导原则是什么” (“What’s your advising philosophy?"),完全没必要提到他在他自己博客中提到的经历。我不知道这么做是否太显刻意,是否画蛇添足。

MTS 和 TSB 区别 #

我之前也一直有一个疑问,西北大学传播学院下的 MTS (Media, Technology, and Society) 和 TSB (Technology and Social Behavior) 这两个博士项目有什么区别。很多老师在两个项目中都是博士生导师。这个问题我问了雨桐 和 Aaron Shaw 老师。得到的的答案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区别是博士期间资助(工资)的来源。MTS 是西北大学研究生院 给钱,而 TSB 是采用 computer science 以及理工科的方式,由博士生导师给钱。

我个人更倾向于 MTS 这样,由学校给钱。为什么呢?因为这意味着你和导师的关系是平等的。你的工资不是老师给的,你也就没必要对老师的要求唯命是从。TSB 这样的话,导师就是你的老板,这种关系本质上是不平等的。在实验室工作都要小心翼翼。我感觉这种环境下我无法放开自己的手脚,自由地做研究。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喜好。而且我没在西北带过,这个区别也只是我道听途说,不敢说自己说的是真实的。

玩命到芝加哥城南95街坐灰狗巴士回布卢明顿 #

这一点自己现在回想起来有点后怕。之前听说芝加哥中国城往南的区域就不要去了(芝加哥中国城在22街)。这一点我居然忘记了。如果坐 CTA 红线的话,中国城往南真的不建议前往。我坐的是红线,在中国城之前,感觉还好。一过中国城,地铁上真的有各种各样令你害怕不已的人。一开始是一个满身大麻味的人走过来,用力推开门到了另一节车厢。后来又上来一个团伙诈骗犯。一开始我没有意识到这是个团伙。他们其实是分批上地铁的。骗子掷骰子,让人猜,其实就是赌博。但是骗子出老千。一开始是那个团伙的人假装是一个路人,去试着赌博,然后挣了40刀。后来又一个团伙,又挣了40。最后,车厢末端的一个白人看样子是上钩了,那个骗子就走到那个白人跟前,让他猜。那个白人居然真的傻不拉登地去猜,但是第四个团伙成员走到那里,去干扰这个白人,最后这个白人被骗80刀。

现在回到我。这个骗子一开始坐在我对面,大声嚷嚷着。后来骗了这个白人之后,白人下车,这个骗子就来我的身边,冲着我嚷嚷,想让我去猜。我自始至终都闭着眼睛,看都没看他一眼。他还冲着我喊,“你小子醒醒!”说实话,我是很担心的!我怕这骗子打我怎么办?或者干脆公开抢怎么办?

现在回想一下,坐地铁真的很危险,因为地铁上只有乘客,没有地铁工作人员,犯罪团伙可以为所欲为。我在芝加哥地铁上也没见到有摄像头。因此,即使这个骗子拿出抢来,我一点办法也没有!我当时真的很担心。幸好他已经从那个白人那里骗得了80美元,因此不久便下车了。但是我真的后怕。如果他没骗到钱,会不会干脆直接抢我的。

最后,在 Dan Ryan 终点站下车的时候,我对面的一个黑人告诉我,他年轻的时候就是干这个的,他告诉我一开始上车的人,和这个骗子其实是一个团伙,我才回过味来。另一个黑人乘客告诉我,他每次都能碰到这个骗子,每次!看来是这条地铁线的惯犯了。

下了地铁,就是芝加哥第95街。街上真的是衰败不堪,国内18线城都比这个强。看着就阴森恐怖啊。还好没被枪杀。坐上灰狗巴士后才感到安全了。

再次回想在地铁上情形,真的很害怕。那个黑人诈骗团伙,如果想的话,完全可以打我一顿,没人会阻拦,也没人会看见,我任何办法都没有。如果我是一个亚洲女生,想都不敢想有多可怕。再次提示,中国城(22街)往南的区域,非要去的话,坐 cta 公交,千万不要坐地铁。公交上有司机,而且在街上,一般人不敢为所欲为。但是最南也不要南到60街了。

#留学

最后一次修改于 2022-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