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有恒

郝鸿涛 / 2021-06-09

全国新高考Ⅰ卷 【适用省份:山东 湖北 江苏 河北 广东 湖南 福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有恒

早就听说过青年毛泽东写过一篇《体育之研究》,但只是知道名字,没去看过。现在看到他提到的具体内容,为之一震。我最近身体不好,觉得很虚弱,而且我本人长得也比较瘦。加上我的整天用电脑,视力下降,整个人精气神都觉得在下垂。读到毛主席在 100 年前就写下的「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强」,内心充满了安慰,也对未来有了目标感。

我随后想,这句话的意义不仅局限于身体吧?

毛主席说的整段话中,对我触动最大的两个字是「勤」和「久」。单就锻炼身体而言,从弱到强是一个艰辛的过程,绝不是朝夕之间就能达成这个转变的。因此,需要你每天不断地锻炼,持之以恒,而不一曝十寒。

我进而想到了毛泽东的老乡曾国藩在给他弟弟的信中提到的「用功不求过猛,但求有恒」。曾国藩可以说是这句话最好的体现。他并不聪明,科举屡次不中。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持续不断地用功,最后顺利过了乡试和院试,并赴京赶考,又经历过几次失败后,登科进士。对我触动最大的,是他的日课和家书。他从在京城为官开始,就写日课,虽有偶尔间断,但最后人生的几十年,一篇都没断过,直到他去世的前几天,仍然在日课中不断反省自己。他的家书也是持续不断地在写。我看到他写那么多字,很震撼。就是放到现在的电脑时代,都不一定有人能坚持写那么多信。

我不想再举名人的例子了,没有太多意义,而是想反观我自己。

我之前提到过,我是一个很笨的人,至少不聪明。从小到大最让我头痛的是数学。从这个意义讲,我是一个十足的「弱者」:不管我怎么努力,用尽各种方法,我的成绩死活无法提升。我高中的时候还相信我的努力会像小说里写的一样终究会带来回报。但是,很可惜,根本没有。我的成绩依旧不高不低。我参加两次高考中,数学都是在 100 到 110 之间。

上大学后,我选了英语专业,当然就和数学完全没有关系了。不过,上了研究生之后,我开始认识到统计的重要性,因为想要在社会科学发论文,就需要用到很多统计。但我看到那么多公示和数字就头疼。一开始试着去学,自学了一段时间,在人大也去旁听了两门课,但我从人大毕业的时候,连「中心极限定理」这个最基础的概念都不知道怎么回事。

来到美国后,我硬着头皮上统计课,慢慢找到了自信。我还修了很难的贝叶斯统计,虽然我没弄懂,但这并不妨碍我的信心。除此之外,我还开始学编程。这对我来说很难,因为我一点基础都没有,而且在我的印象中,编程属于理工科,是我最弱的一项。但,至少为了成绩,我持续不断地练习。我还慢慢自己建了个人网站,最后申请到了计算机博士项目。如果你把这些告诉高中时期的我,我是无论如何也不会相信的:我怎么可能会读理工科的博士,根本不可能。

再回到毛主席在《体育之研究》提到的。不仅身体会天天变化,就连人的学习能力甚至智商都会变化。如果一个人自恃聪明,不去学习,耍小聪明,那就算有爱因斯坦的脑子也只能做一个朝九晚五的小职员。我并没有说做小职员不好,我只是在说他的成就和他最开始的能力设置不匹配。

但,如果你和我一样智商一般,甚至有些笨,学东西死活学不会,别放弃。如果像毛主席说的那样「勤自锻炼」,也像曾国藩说的那样「但求有恒」,那时间最终会给你回报的,虽然这个间隔可能会比你想的要长得多。

再拓展一下,毛主席所说之话的启示意义不仅局限于身体、智力,我觉得也同样适用于相貌、经济状况、感情、品格、志向。就算你长相一般、家里很穷、感情不顺、品格一般、没有志向,只要你「勤自锻炼」,那么你终将相貌伟岸、收入颇丰、感情顺畅、人品高尚、志向远大。但,你要有恒!

(1430 字,用时 35 分钟)

#稿件

最后一次修改于 2024-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