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来没想到,我会有机会到瑞士!而且去了两次!
时间猛然回到2017年...
上面的视频原地址在这里 ,我把它搬过来是怕国内看客没有梯子。
- 圣加仑论坛官网
- 北外对圣加仑论坛的中文介绍 。怕这个链接失效,我把介绍弄了一个 PDF
- Franz Schrepf 做的一个 vlog
- 傅莹副部长参加第 43 届圣加仑论坛的视频
文件:
缘起 #
我和圣加仑论坛的缘分源于2016年底在人大研究生院官网上看到的一则通知 。我在人大财政金融学院找到了一份差不多的,在这里 。
当时看到论坛的主题 The dilemma of disruption , 内心是有点蒙的,因为实在不知道写什么。
期末考完试之后,便开始认真想这个题目。当我把重点放在 disruption, 而没去考虑 dilemma 时,突然就有了思路。我忽然想到之前看的《阿凡达》这部电影,结合我的专业背景,我就开始瞎琢磨在通信技术方面,未来的突破可能会出现在哪些方面呢?于是就有了我的那篇投稿 。
我当时大概用了一周的时间来构思、想象,真正用来写的时间很短。我记得很清楚,我是2017年除夕那天写的,因为除夕过完第二天我就要去丹东参加一次内观禅修。那天看完春晚之后,我便通宵接着写,在第二天早上5点多写完的,蹭的事领居家的 Wifi。写完后稍微检查了一下拼写和语法就提交了。提交的时候隐约感觉自己应该能去。之后稍微休息了一会儿就直奔火车站往丹东去了。
三年的时间,转眼就过去了,时间好快啊。
我是在我们学院研究生网站上得知这个论坛的消息的。当时简单看了看这一期的题目:the dilemma of disruption。当时是期末,再加上自己感觉没什么好写的,我就没太注意。
期末结束后,我准备托福,这期间登陆论坛的官方网站了解了一下这个活动,又好好看了题目要求,发现其实它的要求还是有很强的包容性的:只要符合主题,论文可以是关于管理、政治、社会,甚至可以关于科学。
我初步想的是写“脑对脑沟通”,这个设想其实是我前几年看《黑客帝国》和《阿凡达》等这类的科幻片时所想的。但感觉这样的话这篇文章就不能像学术文章那样写,就暂时放下了。于是开始想着去写比较学术的文章,但又有涉及到“创新”,我实在想不出来。
当时只剩下10天的时间就截稿了,在时间的压力下,我开始认真思考“脑对脑交流”。一开始我试着查一些资料,但是发现可查的资料很少,于是开始完全自己思考,遇到不太明的的涉及到神经科学的专业知识时就去有针对性地去查。有了思路之后,便开始着手写了,可惜的是我只剩下不到两天的时间。我清楚地记得,那天是除夕,我还没有写完,但是第二天我就要去东北参加一次活动,于是吃完年夜饭,看完春晚,我便开始熬夜接着写,写完之后检查了一下语言之后就提交了。
被录取 #
收到论坛的录取邮件是在2017年的3月初一天的早晨,非常兴奋!当然我没有进前二十名。之后便开始了和主办方的邮箱联系关于机票和签证的事情。办签证的过程充满了艰辛,各种证明和文件,不过最终是拿到了。
这封邀请信 当时让我十分激动。
第一,关于机票。你要确定你的行程。会让你选择是否参加会议前一天的Tourism Program, 我强烈建议参加,风景非常棒,而且旅游的过程你会认识很多朋友,算是对之后三天的会议铺平一下道路。所以,如果你要参加的话,负责人会给你安排前一两天到的机票。我的建议是,既然住宿不用花钱,我建议你可以和负责人商量,尽量提前去,这样可以多些时间看一下圣加仑这个小城市。还有就是回程的机票。如果你想在瑞士多玩儿几天,一定要和负责人提前商量,让他给你安排,否则等他给你买完机票很可能就不能改了。我是选择在瑞士多呆了两天。
第二,关于签证。首先就是,等负责人告诉你可以申请签证后你要尽量早地去办,不要因为签证问题而最后没办法去参加,这是很可惜的。我们这个是不能申请文化/艺术签证的,至少我那时不能,因为我们是被邀请去的,而不是被我们的学校派去的。可以申请旅游签证和商务签证(我申请的是后者,最后没有get refunded,旅游签有没有机会免签证费我不知道)。申请签证我估计花了1000块,前前后后花了大概两三周的时间,真的是很折磨人,所以我建议一定要提前去办。
噢,还有,如果你想坐靠窗的机位,可以在负责人给你的电子机票单上打开对应的链接在起飞前24小时去预定座位。
飞往瑞士 #
这部分我真的非常激动。
我记得很清楚,2017年4月30号下午我从人大西门附近的苏州街地铁站出发,去首都国际机场。在地铁的路上看到 symposium app 上发的全球参加者的出发地点,看到这张图,内心更加激动。
现在还记得很清楚,到了机场,给家里打了个电话,然后就找了个长椅躺着睡觉,飞机是第二天6点多,因此3、4点就开始进航站楼。内心的激动现在还很清晰。
当地时间 5 月 1 号的中午,我抵达苏黎世。下了飞机之后,走在连接飞机和机场的走廊上,我真的超级激动。到了机场,装上提前在淘宝上买的电话卡,我就直奔论坛在机场的接待处。到了之后,负责人让坐下来稍微等会儿,我就和身边的人聊了起来。够了五六个人之后,负责人会安排大家坐上一辆车(奔驰哦),司机会载大家到论坛,并且依次送你到家门口,还会帮你拿行李到屋里。
我当时特别震撼的一点是:连司机都是学生!其实,后来知道这个论坛全部的活动都是由学生自己组织的,而且体验过这个论坛的高水准以及无微不至之后,我更是震撼。
我记得当时的车上除了我之外还有四个人:来自日本,在澳大利亚上过学的Marie、来自奥地利(我当时听成了澳大利亚…),在伦敦政经读博士的 Katharina、一个我忘记了名字,和我年龄差不多的加拿大女生、以及另一个英语比我还差的日本男生,印象中叫 Honda,姓我忘了。当时说英语的感觉好爽。聊到了教育以及食物。
真的,在车上感觉好幸运、好幸福,有一种融入世界的感觉,这种震撼在未来的几天是越来越强烈1!这种感觉的顶峰是在论坛结束时,组织论坛的学生集体上台,底下好多人热烈鼓掌(是的,那是我印象最深的一次鼓掌,我真的是发自内心地用力鼓掌)的时候,我哭了。
在车上看着瑞士的风景,一边和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交流,那种感觉我现在回想起来都非常开心和激动。
到了住处后,我激动地立马出去瞎逛悠。
在圣加仑这个小城市(其实,感觉像个小镇…)走,我感觉到了不一样的世界,眼前的一切都那么陌生和新奇!路边的花店以及路边走过的人让我感觉自己身在电影中。后来自己走到了圣加仑很有名的、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修道院。在那儿,我碰到了来自菲律宾,在日本读书的 Leda,一开始我不知道她也是论坛的参加者。她看到我胸前的牌子后,和我聊了起来,我才知道。
拍了几张照片后,我和她又聊了一会儿,然后就接着自己探索这个小城。
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家书店,以及书店所在的街道。那是我能想象到的最美好的生活场景。那是一个阴天,当我走出书店的时候,我看到路上有放学的小学生,他们有的进书店,有的去其他店里买东西,有的直接回家。在古老的街道上走,他们有说有笑,我内心真心羡慕他们,能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
离书店不远处,我看到有一个集会,大约有四五十人围在一起,有一个人拿着喇叭在喊,内容我根据旁边立的那个牌子猜应该是和选举相关的,但是我听不懂他喊的德语,所以也不知道他具体在说什么。
接着往下走,我走到了一家蛋糕店。进去逛的时候,一位五十多岁的女售货员,站在玻璃展台后,问我想不想免费拿几个蛋糕回去。我问为什么免费给我,她说因为这些蛋糕晚上就要过期,而她马上要关门了,我不拿,她也会丢掉。我当时很震惊,傻傻地问,蛋糕上也没写着过期的时间啊,为什么要丢掉。她回答说,政府会监管的,如果发现她销售过期的食品,哪怕是过期一天的,她的蛋糕店肯定要倒闭了。
当然,这种好事怎么少得了我,自然是把蛋糕拿回去了。期间我还问了一个问题,忘了具体问的什么。她在回答我的时候,看了看我胸前的牌子,说,Mr. Hao, ….. (问题忘了是什么,她的回答我自然也是忘记了)。
那天自己照了挺多照片。
逛完后,就回到了住所。
我被分配到的住所是一个4居室的小公寓,其中有一位是心童姐,她在南京大学毕业后来欧洲读书,当时是在是圣加仑大学交换。傍晚她带着我去附近的一家小超市买了些菜,我回去后就自己做了土豆丝和面条,和心童姐一起吃了晚饭。当时拍了张照。
公寓里另外两个人,一个是中文说得非常好的Nils,中文名字是云翼,另一位是非裔瑞士人 Mohamod。云翼的女朋友 Nina 是中瑞混血,妈妈是上海人。Nina的中文名是翦翦,中文是母语水平,第一次和她说话的时候,我感觉她嘴里的中文是从她背后传出来的,因为她看起来还是更像欧洲人,但是中文地道得不得了。她的德语是母语,高中在英国交换过一段时间,因此英语也很好。云翼来自瑞士法语区,在自学中文,而翦翦在练习她之前学过的法语,他俩就一天用汉语交流,一天用法语。云翼的母语是法语,他目前在圣加仑读本科,而圣加仑的教学语言大部分是德语,第二天我还看他在看很厚的德语课本,他的笔记貌似也是德语的。他的英语自然也很好。他又在学中文,而且学得很不错。你看,他这已经四种语言了。
在瑞士,大学生能流利地说两、三种语言是特别常见的事:英语、德语、法语。这是另一个让我很震惊的事情。当我们在国内被英语折磨地死去活来的时候,他们在用三种语言自由切换。不过,老一辈的当地人可能只是会德语。我在书店的时候,问售货员问题,她就不会英语。
晚上的时候,云翼和Mohamod才回来,翦翦也来了。云翼是前几天生日,他爸妈送他的礼物是让他去伦敦参加一个厨艺课程。Mohamod 刚从土耳其旅游回来。我再次感到震惊,他们真的是世界各地走。聊天过后,云翼还用尤克里里用中文自弹自唱了《夜空中最亮的星》,唱得超级好!
我当时不知道,后来我去波士顿玩儿,在朋友圈发了照片,其中一张是伯克利音乐学院。云翼在下面评论说他爸爸是伯克利音乐学院毕业的。我说呢!唱歌那么好听。
然后,我就睡了,准备第二天论坛带队的集体出游。
论坛前一天,5 月 2 日,集体出游 #
超级超级激动。
早上大概六点多就起来了,匆匆吃了点东西就出门了。集合地点在圣加仑火车站附近。在去集合地点的公交车上碰到了两个来自美国的参会者,聊了一路。到了集合地点,看到在发东西,每个人给一个红色的、印着瑞士十字国旗的纸袋子,里面有这次要去的景点信息和一瓶水。每个人还分了面包,不够还可以再去前面拿。我就又吃了点面包。
在车上我和一个意大利姑娘坐在了一排,她在奥地利读博士,没记错的话名字是 Luisa。坐在附近有两个印度人,我也和他们聊了。和其中一个印度人在会后还曾在 WhatsApp 上联系过。在北大的百年讲堂看完《摔跤吧,爸爸》后给他发了电影结束时银幕上放结尾字幕的照片。
那天的旅行目的地首先是一座雪山,然后是一个湖区。雪山所在地我忘了具体叫什么名字,刚才查了下照片上的显示,是施文德 (Schwende ) ,从圣加仑坐大巴大概半小时就到了。到了雪山脚下后,休息了一小会儿,就坐缆车上雪山。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雪山,别提多激动。一眼望去,白茫茫的一片,突然想起那首《沁园春 雪》。而且,雪离自己非常近,亲手可以触摸到。一旁忘了是谁,用手指着远处,说,那边是列支敦士登,然后身体转了一下,说,那边是奥地利,最后又转了下,说那是德国。感觉好神奇。
大家也在雪山景点处合影,但那时我貌似在自己瞎逛,因此没被照进去。
雪山看完后,坐缆车下山,直奔 Zug 湖区,在那里做了游船,真的是好美好美。在船上,一边听着水声,一边看岸上的景色。五六个人坐在一起聊天,还聊到岸上别墅的主人肯定超有钱。
真的是湖光山色!超级美。
和我坐在一起的人中我能想起来的有三个人:之前提到过的忘记名字的加拿大女生,来自荷兰,当时在英国格拉斯哥读博士的 Jiska,还有一个在美国密歇根大学读硕士的印度裔美国人。聊天的时候我很窘迫,因为自己英语不好。如果是一对一的聊天,我没问题,但是四五个人一起说话,我就有时候跟不上,不知道人家在说什么,聊天的内容我大概只能听懂30%。
这里插一句,Jiska 是我在论坛后联系最多的两个人之一,另一个人是印度裔美国人,不过不是船上这个。Jiska 从格拉斯哥毕业后去哈佛大学医学院做博士后,我来美国读书后,还去波士顿找过她。
聊了一会儿,我就到船 (其实应该说是游艇)的尾部,一边看风景,一边感受身边的风呼呼而过。当然是拍照了,但是太丑,这里就不放了。
坐完游艇后,组织者让大家在 Zug 城区自行游览,五点的时候到指定地点集合。和我走在一起的,是一个来自南苏丹的女生 Sigin Ojulu,貌似很小就到了美国,当时在南加州大学读硕士,她后来是那届论坛的三位获奖者之一,很厉害。在一起的还有一位日本女生,印象中是在东京医科牙科大学上学,曾在美国的伯克利交换过。不过忘记了她的名字。
现在还记得 Zug 那幽静的街道,特别像中国南方的一个水乡小镇。
游览结束后,坐大巴回圣加仑。被带到了一个西班牙餐厅一起吃晚餐,挺大的,所有参加游览的大概100人都在那个餐厅里。在吃晚餐前,大家一起听了圣加仑市长大概5分钟的演讲。
吃饭的时候,我对面是一个韩国人,名字叫 Min Woo, 当时在高丽大学读法学项目,曾经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交换过。他的英语超级厉害,从和他聊天的过程中我感觉他认识好多来自世界各地的人。
后面几天我抓拍了一张他在论坛上提问的照片,作为礼物发给了他。论坛结束后几个月,他来人大参加一个会议,我还和他见了一面,在人大东门合了一张影。
在餐厅上厕所的时候,碰到一个人,看着像是中国人,就和他聊天。后来知道他是瑞典的华裔,当时在美国伯克利读硕士。关注他的领英后,知道他毕业后在硅谷创业,还获得了融资,很厉害的样子。不过我在领英上给他发消息并没有得到回复。
其他就没什么特别有印象的事情了。吃完晚饭,就回到住处,准备第二天论坛正式开始。
论坛第一天, 5 月 3 日,小组讨论 #
5月3日是论坛的第一天。早上6点多起来,洗漱完后,穿上一身帅气的西装,顺便把头发梳成大人模样。吃早饭的时候,云翼的女朋友翦翦看见我穿着西装,问,你们参会还要穿正装啊,我说是啊。早饭印象中吃了几块面包片,第一次吃了巧克力酱。但其实吃完早饭后到了论坛地点才知道那里是有早餐的。在论坛吃饭也算是社交的一种,我便又拿了点东西,一边吃一边和人说话。
八九点的时候,论坛正式开始。
主持人是 Priscila Bala ,一位耶鲁毕业、在华尔街上班的巴西人。她的英语听着真的和美国人没有任何差别,特别地道。后来,我在步行楼梯处碰到她,就问她英语怎么能练到这种地步。她告诉我,她是十几岁才到美国的,那时候英语也不好,她学习英语的方法是 模仿英语儿歌。听到这个,我超兴奋,感觉找到了说好英语的法宝,不过之后我也没按照她说的来练习,惭愧。
开场结束之后,八九个人被分到一组。组长是论坛组委会从100篇优秀论文中抽出的10篇的作者。我印象很深的是其中一位是北大本科毕业,当时在港大读博士的晨虹学姐。能被评选为这10个人之一真的很厉害。最后的三位获奖者也是在这十个人当中选。虽然这一程序在之后的论坛中貌似已经变了,不太清楚。
我被分到的组,组长是一个有2米的加拿大人。我忘了他讲的什么,他最后也没有成为那三位获胜者之一。当时组里有一个来自突尼斯,当时在剑桥读博士的穆斯林女生。组里最后讨论的部分,这个女生主导最后的总结,我记得我还帮着总结了几个点。
下午,所有人都去了一个被当作分会场的剧院。我们坐被承包下来的公交去的那个剧院。在公交上,我和一个英语女孩 Cara O’Sullivan 聊了一路。
到了剧场,几个人分别上台演说。我当时英语听力很差,根本听不懂讲台上的人在讲什么。我记得我用中文问我旁边的 Danson,一位来自新加坡的记者,「你都能听懂吗」,他说是的。我说我听不懂。他回答说,因为新加坡都是英语教学,所以他已经习惯了。
当时录了一个像。
这个分会场结束后,所有人都被带到了一个离得很近的地方吃完饭。那里不是饭店。印象中有自助的饭,自己拿了把饭放到一个挺高的圆桌上站着吃,一个桌子一般三四个人一起,一边吃饭,一边聊天。我当时一起聊的有三个人,一个是之前提到过的 Katharina,一个是哈佛硕士毕业,当时在剑桥读博士的 John,另一位是一个在鹿特丹读书的美国人,不过忘了具体什么名字。我后来和 John 聊了很久,他主要研究政府如何应对未来的科技变化,他听了我投稿的主题,也很感兴趣,我们聊了有大概一个多小时,后面还合了一张影。
吃饭的时候,那个地方放很大声的音乐,聊天基本靠喊。和John 聊完后,我和 Katharina 说了一会儿话,因为我们的住所离得很近,我就住在她的住所地隔壁,我们便相遇一会儿一起回去。期间我和 Min Woo 以及和他聊得很欢的苏格兰女孩儿 Tamsin 聊了会儿。之后的几天,我和 Tamsin、Min Woo一起合了一张影。
聊天结束后,我和 Katharina 一起走路回家。大概是夜里10点多,往回走的路上很安静。因为圣加仑(好像)地处一个丘陵地带,在路上走的时候,往远处望,能看到下面的好多房子。路上一个人也没有,我和 Katharina一边走路一边聊天。现在回想起来,真的好美好的回忆。
论坛中,我对 Katharina 的印象是最深的。她很高,人特别温情,对这个世界充满了爱心。她的英语特别好,所以当时第一次见面,在车上的时候我以为她是澳大利亚人(其实是奥地利人)。她在伦敦政经读社会学博士,研究社会不平等。当时聊天的时候,一边吃饭,她看了看手机后,兴奋地跟我说,她的研究被英国《卫报》报道了!我也替她开心。报道在这里 ,她的研究原文在这里 。惭愧,我当时说会看看她的论文,结果四年多之后才看 。
和她聊天时,她提到她和她老公(一个澳大利亚华裔,好像祖籍中国香港)去纽约玩,她顺便让我看了几张她拍的照片。让我印象很深的是,说到她去美国、中国香港居住和旅游时,她说,「我知道这对很多人来说很不公平,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机会出国」。我想,应该是她做的是社会不平等的研究,才对社会不公时刻保持着警觉。
论坛的几天,我和 Katharina 聊了很多。论坛最后结束的那天,Katharina 要从圣加仑回她在奥地利的家。我和她一起从论坛会场离开,顺着圣加仑大学的下坡路走,快到马路上的时候,和她拥抱了一下,相互说希望以后还能碰到。之后我和她还有一些联系,不过再后来就没联系了。写这篇稿子的时候,在网上查了下,她毕业后在伦敦政经做博士后。
论坛第二天,5 月 4 日 #
这天可以说是圣加仑论坛正式开始的第一天。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 5 月 3 号只是年轻人自己讨论,这天和明天,有 600 多位 Leaders of Today 来参加。
早上,先是一位瑞士联邦委员会委员 (Federal Councillor of the Swiss Confederation) Johann N. Schneider-Ammann 致了欢迎辞。然后,第一场讨论,从 8: 40 到 9:30,主题是 Politics in a disrupted world。参会的三个人分别是刚才那位如瑞士高官、新加坡教育部长 Ong Ye Kung、丹麦外交部长 Anders Samuelsen。主持人是 Mehdi Hasan,一位来自半岛电视台的主持人。视频链接在这里 。
接着是 Industrial sector – disrupt or get disrupted。
第三场是 Finance sector – disrupt or get disrupted,这个挺精彩的。视频链接在这里 。
不过,上午最精彩的我觉得是 BBC News 主持人 Stephen Sackur 采访 Liberland 「总统」Vít Jedlička。视频链接在这里 。
以下是我当时录的一个片段:
下午,每个人按各自之前的选择,参加了两场非公开的讨论。我参加的第一场是 The role of content and data in the digital world of today and tomorrow,讨论者有两位,一是 Rob Bradley,二是 Nina dos Santos。两位都是英国人,都在 CNN 工作。我提到过,我英语听力不好,加上两位都是英国腔,我基本听不懂。但我看到 Min Woo 都能听懂,还提了个问题。
第二场我忘了参加的是什么。
参加完之后,从下午 5 点到 6 点,是 Timothy Garton Ash,一位来自牛津大学的历史学家,的演讲。主题是 Free speech and the challenge of populism。我觉得挺无聊的,不过还是把视频放这里 。
之后,是论坛的重头戏:前六位选手争逐前三名。视频在这里 。
这六名选手中,我对 Martin Foo 稍微熟一些。之后我见到他,跟他说,你第一个上场,所以不太有利。
这个结束之后,如果没记错的话,大家一起吃了晚饭,然后在教学楼里喝酒聊天。晚宴的名称是 Another World:
晚饭前后,有三位乐手在拉小提琴。灯光昏暗,我们大家好多人在围着听。有两个会跳舞的人,自发地跟着音乐跳起拉丁舞,我们大家也就跟着节奏拍掌。这个场景是我在参会结束后最难忘的。每每看到这个视频,我都感动得想落泪。没有什么比这个更美好: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放下语言、文化、习俗、信仰、政治种种不同,一起跟着音乐起舞。
在之后,如果想去参加聚会 (Open House Night),有学生开车载我们过去一个酒吧,很大的酒吧。我去了。DJ 声音很大,大家一边喝酒一边跳舞。当时很晚了,我到了夜里 2-3 点才回去。外面有几个警察在守卫。学生司机在外面等候,你想回去的话会开车载你回去。很爽。看到大家都在跳舞,Jiska 跟我说,你也跳啊。我说我不会。Jiska 说,是人就会跳舞。我还是没跳。
论坛最后一天,5 月 5 日 #
上午八点半,先进行了前三名获奖选手的颁奖仪式 。然后是公开访谈。
第一场,100 days of President Trump 。
第二场,Europe: Capitalism, Populism, Democracy 。
第三场,Digital warfare – the power of 1 and 0 。
第四场,也是我觉得最有意思的一场,是和 Neil Harbisson 的访谈 。
午饭过后,是不公开访谈。我参加的是日本诺贝尔奖得主梶田隆章 的那场。之后还分别与这场访谈的翻译、梶田教授本人合了影。
不公开访谈结束后,第一场公开访谈是 The technology outlook – nothing to be afraid of? 。第二场是 The global economic outlook 。
这之后,就是让我印象十分深刻的学生组织上台。我之前提到过,这个活动从头至尾,任何一个细节都是一群本科学生来操办的。这个学生组织的名称是 International Student Committee (ISC)。学生上台致结束辞,大家都热烈鼓掌。我因为亲自感受到了这个论坛的精彩,所以在台下鼓掌十分卖力,我甚至被感动哭了。因为这个活动让我实在感到十分震撼。
越来越接近最后的大联欢了。
学生会结尾致辞结束后,大家先去合了影。
就是送别晚宴 (Farewell Buffet)。晚宴结束后,大家基本上都去了圣加仑大学教学楼的顶层参加聚会。那里有一个吧台,提供免费酒水。真的可以说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第二天大家就要分别了,都不舍得离开。我们在短短三四天内,结识了那么多世界各地的同龄人,收获都非常大。大家在临别之前,都想好好畅谈一番。
我大概是晚上一点多回去的,第二天要坐火车去旅游。因为回得太晚,第二天早晨没起来,误了火车,我花了 90 瑞郎又买了一张新的。
后续 #
-
后来我来美国读书,反而没了这种「融入世界」的感觉。 ↩︎
最后一次修改于 2024-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