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剖孤独》
这本书我比较快速地浏览了一遍,总体来说完全没有达到我的预期。「孤独」本是一个非常可写的话题,但作者因为自身的经历局限,对这一话题的探讨在我看来缺乏全球适用性,而且写作太过学究,读起来很费劲。下面的内容都是我对孤独这一话题的探讨,和这本书没有什么关系。
作者对孤独的定义是:
对自我与他者或环境的关系所产生的不满的诸多感受 (feelings)。
我的体会是,孤独 (Loneliness) 和独处 (Solitude) 是两回事。在深山老林里打坐静修的老和尚我并不觉得人家孤独;其精神状态估计比世上大多数人要好。
现在的孤独流行病并不是由于我们缺乏沟通的工具,而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少了。中国也慢慢都是一些「核心家庭」,即,不与父母住一起。再加上现在结婚的人越来越少,自己居住是一个常态。在大城市里生活,身边都是非亲非故的人,很难有非常深的了解和沟通。和父母的沟通由于很强的代际差别,也有诸多不畅。因此,我觉得感到孤独、不被理解是一个常态。
社交媒体看上去让我们联系更紧密,但都是浮于表面。而且,娱乐至死的今天,当大多数人沉迷于短视频、新闻、电影电视剧带来的短暂的多巴胺,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会越来越少。在金钱崇拜、成功崇拜、物质至上、享乐至上、消费主义种种令人作呕的价值观驱使下,人和自己灵魂的连接也变得越来越稀松。当人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沟通和连接都渐渐浮于表面、缺乏实质时,孤独席卷人群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除了摒弃短视频、戒掉新闻外,我觉得要解决孤独,很重要的一个方法是让自己和世界有更多「强连接」,比如,让世界需要你。
#读书最后一次修改于 2025-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