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觉醒中年》(Finding Meaning in the Second Half of Life)
本书的 PDF 请看这里 。
很久没有看过让我反省这么多的一本书。这应该是我最近一两年读过的书中最有启发意义的。我打算用三部分来写这本书的领悟。第一部分,也是最新的,是我放下想详尽介绍的欲望,只写最触动我的点。第二部分是我稍微详尽的感悟。第三部分是我读书时候的摘录和批注。
核心总结 (我自己的话) #
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是:无论我们的价值观与内心信念源于何处——童年经历、家庭教育、学校、媒体或同辈影响,它们都已深刻影响甚至完全决定了我们过往的人生轨迹。现在,我们需要保持警觉,觉察哪些价值观和信念在左右我们,并剔除那些与灵魂最深渴望不符的部分。
书中主要讲到的影响我们价值观与信念的两个源头:幼时经历、社会文化(我觉得包括了学校教育、同辈影响、媒体洗脑等)。
幼时,我们容易经历两种创伤。第一种是「压倒性」的创伤,表现为我们根本无力应对。我想到的例子是,父母不和与吵架、父母和老师的打骂、同学霸凌、邻居嘲笑等等。第二种是「不足」的创伤,表现为因为各种原因,我们各种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包括物质、身体、心理需求和欲望等。
压倒性创伤可能带来的反应模式为:回避 (逃避困难、害怕冒险)、控制欲、讨好型人格。
不足创伤可能带来的反应模式为:不配得感、自卑、向外追求 (权力、理想伴侣、金钱、社会地位、名气等)、上瘾 (因为上瘾让人不去感受已经在感受的)。
另外,父母对我们的影响,说得再严重都不过分。父母的期待、恐惧,以及他们自己未完成的人生,都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人生轨迹。荣格就曾说,「父母未曾活出的人生,通常会对孩子的心灵产生最大的影响」。
这点让我很有感触,某种意义上,我是在替我父亲完成他的心愿。父亲高中时学习还不错,但是因为家里没钱,不能高考然后继续读书。他想参军入伍家里也不让。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就内化了这种理想,拼了命死读书,结果把书读到了顶,出国读博士。这一点其实和讨好型人格有关系。当我看到我学习好家人就开心,父亲就骄傲,我就更有动力去学习,但是我却从来没有问过,一直求学真的是我灵魂最深的渴望吗?我博士快毕业才想到这个问题,之前都是无意识地觉得自己应该继续往上读,没有看到这背后的动力是为了让父亲开心。
这一点和书的最开头讲的有关系。当我们忙忙碌碌半辈子,中年的时候,因为各种原因,发现曾经支撑自己努力的动力不存在或者没有意义了。当财富、恋爱、工作、地位、名声、事业这些曾经的动力对我们毫无吸引的时候,当再没有什么目标能推动我们继续往前走的时候,中年危机就来了。
另一种情况是,我们有目标,但是发现灵魂最深的渴望和我们当前从事的内容不一样,这很可能会造成抑郁。
以上我讲了「幼时经历」的影响。下面讲「社会文化」的影响。
现代社会科技日新月异。我们貌似把科技的进步等同于灵性的进步。但真的如此吗?我们真的比 100 年前的先辈更快乐、灵魂更进化、思想更开放吗?
书中,作者猛烈抨击了三种主要的社会文化:金钱、爱情、开心。具体一点,是「金钱至上」、「享乐至上」、「欲望至上」、「物质至上」、「感官至上」、「成功至上」、「娱乐至上」。这一点我没有想过这么深。
金钱、物质至上这好理解。爱情呢?作者说现代人对于爱情的执着是病态的。我想想也是,现在哪首流行乐、那部电视剧和电影没有爱情这个元素。但爱情真的那么重要吗?爱情重要,因为通过和另一个灵魂的深度连接,我们的意识层次会得到极大的拓展。但是期待另外一个人可以完全无条件接纳自己,这种想法是不切实际的。
作者也猛烈抨击了「娱乐至死」。各种新闻和娱乐无处不在,诱惑到处都是。社会就是在鼓励我们不断地获取感官刺激。我们的注意力被各种力量拉向外在:金钱、消费、享乐、性。
当我们放弃了对连结、深度和意义的希望时,能找的也就只有感官刺激,因此我们不得不更多、更频繁地追求它。我们对这种现象有一个熟悉又难听的名字,那就是「上瘾」。
还有一点,非常隐蔽,就是社会教给我们,痛苦是不对的,必须要消灭。疼痛是无意义的,但是痛苦是有意义的。在美国,抗抑郁药物和止疼片被滥用,这其实和「享乐主义」是一个道理。我们貌似在追寻快乐,但到头来发现,只是更加痛苦。
作者提到一个很有启发性的观点:我们不需要解决痛苦。人生的核心并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带着问题去体验。我们是宇宙的眼睛和身体,宇宙通过我们来体验它自己。
作者最后提到,灵性的成长,不是去验证别人说过的真理,而是通过自己的体验,提炼出属于自己的真理。这一点对我启发非常大。属于别人的真理,再有道理,也不一定对自己有用。
补充一点。我们如何摆脱之前的信念和价值观呢?书中并没有太详细地展开。我的理解是:首先,要通过各种方式觉察到这些价值观和信念是什么。这一步是最困难的。很多信念非常底层,在潜意识层,我们根本看不到。作者讲到了很多解梦,这是一种方法。还有一种方法,我的理解,是培养觉察力,佛教的内观就是在做这些。当我们看到了这些信念之后,第二步的放下就非常容易了。当然,有些信念根深蒂固,即使看到了,也需要时间来改变。
我想做什么改变? #
有两点。第一点是,我需要更深地逼问自己,我的选择、感受的底层信念和价值观是什么?比如,当我自卑的时候,我在自卑什么?当我恐惧时,我在恐惧什么?必须往底层挖,才能看到幼时经历造成的反应模式。
第二,警惕社会文化和媒体洗脑。这一点和第一点差不多。警惕消费主义、物质至上、欲望至上、享乐至上、金钱至上。这个点给我带来的反思很大,让我看到,人活着并不是单纯为了追求快乐,而是追求「意义」。享乐、快乐、开心并不是目的。
比较全面的总结 #
你的灵魂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是什么在束缚你过灵魂渴望的生活?你之前的人生是按照谁的标准和渴望度过的?
如果我们不偶尔停下来放慢脚步,思考一下究竟是什么将我们带到人生旅程的此时此地,那么我们可以确定,我们已经放弃了这趟旅程的任何责任,放弃了选择的能力以及随之而来的意义,同时也放弃了未来。
我们之前一直在追求外物,比如财富、恋情、工作、地位、名声、影响力。但一旦我们开始质疑这一切的意义,危机就来了。人生必须重新开始了。
我们「必须独自一人,才能发现当我们无法再支撑自己时,是什么在支持我们。只有这种经验才能给我们坚不可摧的基础」
我的体悟是,当我真的孤身一人,举目四望,没有一个人,我自己在人生中行走,我放下了我所有的渴望和欲望,之后是什么东西在支撑着我继续走完这一生?意义何在?
当人开始质疑自己的生活目标时,中年危机就来了。而当我们的灵魂真正想做的事情与我们的自我想做之事有冲突时,抑郁也就来了。
想要不一样的结果,必须开始做不一样的事情,有不一样的价值体系和想法。
我忽然想到,人的意识层次其实就是人看到的真理和规律数量。
幼时经历 #
父母的期望、父母的恐惧、父母未完成的人生,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人生轨迹。
父母未曾活出的人生,通常会对孩子的心灵产生最大的影响。– 容格
如同荣格曾说过的,孩子必须承受的最大负担就是父母未曾活出的人生
小时候家庭和社会的贬低以及其他创伤经历,影响了我们的价值体系和信念。我们的价值观和信念在无意识层面影响着我们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反应和选择,因此也决定了我们的人生。
经历过我们幼时根本无力解决的创伤经历后,我们会有哪些反应呢?
- 回避。比如,逃避困难,不敢冒险。
- 控制。幼时感受到了不公、伤害,内心认定这个世界就是如此,因此先下手为强,想要控制一切,掌握权力。霸凌、反社会人格都是如此。
- 关系成瘾 (codependence)。也就是满足别人的期待来换取「爱」。最典型的例子我觉得是讨好型人格。
除了压倒性创伤,还有「不足的创伤」,比如因为各种原因,我们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有哪些反应模式呢?
- 内化欠缺与自我挫败。总结起来就是「不配得感」,觉得自己不值得,不配得到很多东西。我感觉自卑也是一种表现形式。小时候父母、同学、老师、社会说你不行,那你就内化了这种价值观和信念,导致自卑和不配得感。
- 过度补偿与权力情节。也就是从外部世界寻找各种东西来弥补幼时体验到的不足。比如,追求地位、财富、学位、理想的伴侣、名望等。
- 寻求安慰、上瘾。上瘾的动机是让人不去感受已经在感受的。
重新开始 #
过往的经历塑造了我们的人格,或者说一种价值体系。这一人格或者价值体系对于自己和世界充满了误读。
我们对于世界的回应都是基于这种价值体系。这个回应过程是自动的、反射性,我们通常都意识不到。我们日常功能可能有 99% 都是这种自动反射。
也就是说,其实,我们根本无法完全掌控我们的人生。先不说命和运在自己的控制范围之外,就连那些我们以为自己可以完全自己掌控的,比如面对情绪时的反应,都是旧有模式的自动驾驶,根本不在我们的意识控制范围之内。
没有意识的地方就不可能有自由,也没有真正的选择。
这句话很有力量。要真的改变人生,必须「看到」我们的价值观和信念到底是什么。是哪些信念在指导我们做出各种选择。这就需要对自己内在深刻的觉察。佛教提倡的内观练习,就是在让人提升觉察力。这些隐藏的价值观和信念一旦被「看见」,慢慢就无法再继续控制我们的人生。
作者提到,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我有两种理解。
第一,我们的选择必须和自己灵魂真正想要的一致。必不能依照社会、父母的期待来改变自己的人生。也要尽量提升自己的觉察力,看到那些限制性的信念和价值观,做出真正符合自己灵魂渴望的选择。
第二,也是我目前还无法理解,更做不到的:承认人生的经历都是自己责任,不是命运的安排。
反问社会 #
作者在「亲密关系」这一部分,质疑爱情是否真的像我们想得那般重要。电视剧、歌曲、八卦新闻哪个不是围绕着爱情或者男女关系?
这个要从两方面看。第一,渴望一段深度关系是自然的,但是我们把太多不切实际的期待抛给了「爱情」,仿佛总有那么一个人会完全接纳自己。这种期待是绝对无法实现的。第二,一段成熟和关系对于自己灵魂的成长是很关键的。书中提到了「他者性 (otherness)」。我的理解是,和一个与自己一样同为人类的灵魂在一起深度交流,一起生活,我们可以从一个深刻的层面更加了解灵魂以及宇宙。毕竟,如果只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意识的拓展半径是有限的。
书中也猛烈抨击了现代社会所崇拜的「金钱至上」、「享乐至上」、「欲望至上」、「物质至上」、「感官至上」、「成功至上」。在媒体和资本主义的共同作用下,这些价值观已然深入人心,成为一种隐秘的宗教。
这些价值观充分利用了我们人性中的那些弱点,伪装成正常追求,甚至是高尚追求,来「指导」我们的人生:
我们多么容易上当,相信自己是在服务灵魂,但其实只是在满足自己对自我强化、舒适、安全感和他人的认可的需求;我们多么容易被诱惑,以为反叛社会规范就是个体化,而实际上这只是自我放纵所伪装的与众不同。
联想到《认知觉醒》这本书里面讲的,「用避难趋易和急于求成」这两大弱点,就决定了人很容易被媒体操控,要么追求感官刺激,要么被各种无聊的新闻所吸引。归根结底,我们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即使知道,那些价值观也是有误导性的。
当我们放弃了对连结、深度和意义的希望时,能找的也就只有感官刺激,因此我们不得不更多、更频繁地追求它。我们对这种现象有一个熟悉又难听的名字,那就是「上瘾」。
浪漫的爱情、生存的竞争、耸人听闻的疾病报导、大财团的贪婪,所有这些都喂养了人们日益增长的感官需求。显然,当人们没有个人的生活、缺乏个性的深度时,就必须要有那些挟带着别人价值观的「人工制造」的生活。
此外,作者还提到,我们可以逃避物理疼痛,但是对于「痛苦」,却没必要逃避。痛苦是有意义的。
如果不能更有意识地面对受苦这件事,我们就永远无法找到深度或意义,也永远无法真正成长和真正改变我们的人生。
如果摆脱了痛苦,我们就不太可能会致力于探索那些终将界定「我们是谁」的问题。
但是现代社会让我们觉得,快乐才是真谛。什么焦虑、抑郁,都必须统统离开我。因此去吃各种抗焦虑、抗抑郁药物,甚至形成药物成瘾、毒品依赖。
和这一点相关的是,作者说,人生的意义并不是解决各种问题,而是「体验」。我们只是宇宙体验自己的管道而已。
最终,人生并不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是一系列与宇宙的互动,而我们被要求在这其中尽可能充实地生活。如此一来,我们就是在服务那必须透过我们而实现的超越意义,而逃避这种充实的生活,我们便违背了自己的本来目的。
灵性成长 #
作者有一个观点对我的冲击很大:
灵性上的成长意味着我们必须自己梳理各种可能性,找到我们有所共鸣、由我们的经验所确认而非他人的共识的东西,并愿意坚持那些对我们来说已证明为真的事物。
也就是说,灵性上的成长,本质上是通过自己体验到的人生,不断总结经验,看到宇宙的真理和规律。这些带着很强个人印记的认知,就是灵性的成长。我们的目标根本也不是为了验证别人的真理,不管这个别人是基督耶稣还是佛陀。
科技越来越发达,给我们一种进步的假象。但物质、科技的发展,真的意味着灵性的成长吗?我们真的比一个世纪前的人更加成熟吗?
有一点我很同意,就是作者提到,现代人逃避孤独、逃避成长。科技的发展,反而让人和人之间的深度链接变得更加稀有。各种诱惑和吸引让我们越来越不喜欢独处。
读书时的摘录和批注 #
第一部分:我们怎样一路走到了这里 #
她被迫反抗父母的限制性世界,并选择了中产阶级文化所推崇的生活,但她依然没有选择自己的灵魂所渴望的人生。
辛西亚正在认真筛选自己的选择,学会分辨哪些是真正属于她的选择,而哪些是模仿来的。这是她接下来的一生都必须持续进行的辨别过程,就像我们一样。
我们每个人内在都有一种意志,它完全超出意识的控制范围;它知道什么对我们来说是正确的,并透过我们的身体、情感和梦境反复地向我们报告,同时不断地鼓励我们走向疗愈和完整。
既然我已经满足了文化的期望、繁衍了后代,成为对社会有所贡献的公民和纳税人,那么现在呢?
第三个选择是转向新的投射——新的工作、更好的(不同的)关系、诱人的意识形态,或者有时陷入某种无意识的「自我治疗方案」,例如上瘾或外遇。
这让我体会到,人一直都是向外寻找感官刺激。
无论工作是顺利抑或坎坷,我们往往会在人生的下半场发现,自己只是在为工作而工作。尽管我们完成了目标、领了薪水,并投资了401(k)退休计划,但满足感却逐渐在减少。
如果我们继续做同样的事却期待出现不同的结果,这岂不是自欺欺人?
这句话实在是太对了。我能感觉到这句话的力量。人到了一定岁数,比如 30 岁,旧有的行为模式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我们已经大概清楚了。如果想要外在改变,那必须行为改变。但很多人并不改变,同时有期待不同的结果。这不可能。
荣格的话无疑指出了我们这个时代最普遍却又诱人的妄想,亦即我们可以在「外面」找到某种东西——某个人、某种社会地位、某种意识形态的目标、某种外在的认可——我们的人生就会令人满意。如果这是真的,那么我们应该能在周围看到证据。但我们并没有看见普遍的满足感,反而看到了流行文化的狂热、闲散的娱乐和被剥夺者的愤怒。
谁说不是呢?
我们的人际关系的品质、教养子女的品质、公民身份的品质和人生旅程的品质,绝不可能高过于我们所达到的个人发展程度。
很有道理啊。
第二部分:成为我们认为的自己 #
尽管父亲是个好人,但我不得不问自己,我的人生到底有多少是真正属于我自己的,而不是来自他那幽灵般的潜在意图?
好问题。我也想问问我自己。
终于知道我们甚至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而我们不知道的这些东西往往会替我们作出选择。
是这样子。人生太多的选择其实是无意识的价值观在主导。
我们被制约成要成为好人,然而,如果我们发现自己反复地、反射性地成为好人,那么我们不仅因为反射性反应而失去了自己的整体性,同时也失去了主导自己人生的力量。
可怕但真实。
看了作者的描述,我觉得我也有 codependence 的问题。
由于缺乏对世界的其他「解读」,孩子自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就是我被对待的样子。」
对于养育不足的第一类反应来自于孩子的魔法思维:「我就是我被对待的样子。」对于某些人来说,当他们得不到他人的支持时,会将这种欠缺内化为:「我之所以得不到支持,是因为我不值得被支持。」这样的人往往会逃避生活、缩减个人的可能性、避免冒险,甚至作出自我破坏的选择。
真的是这样。
我们可能会不断地抱怨自己的命不好,却没意识到童年之后,是我们自己按照旧有的设定来作选择。
格雷戈里是我的一位患者,他在赤贫和不被重视的环境中长大,不断地削弱了自己的天赋。当他因多次不明智的投资而失去了大部分的积蓄时,他的反应是:「不过就是钱嘛,我本来就知道自己不会有钱。」他的朋友圈虽然不大,但都是他精心挑选的,而这些朋友使他确认了自己的自我形象。由于他的生活选择范围有限,因此他就一直困在那旧有的、熟悉的匮乏当中。
太可怕了。我觉得那些没有被我意识到的价值观和信念在无形中塑造我的命运。
童年不足的创伤有几种反应模式:
- 内化欠缺与自我挫败。(上面的例子)
- 过度补偿与权力情节。
- 寻求安慰的焦虑和强迫性的需求
对于早期生长环境的不足,我们可能选择的第二类反应模式是过度补偿,以及寻求权力、财富、理想的伴侣、名声或某种形式的对他人的统治。在这种模式中,人们会在外部的世界里寻找他们内在所欠缺的东西。
可是要打破上瘾的专横,就必须去感受上瘾所要防卫的痛苦。
所有这些模式的发源地是:一、创伤的过去,二、被削弱力量的童年世界,以及三、被限制在那个世界的有限选择和价值观的范围内。可以理解的是,过去将这些价值观、角色和情境内化来成为一种反射,是为了过一种可预测的安全生活,可是今天它们却将人们囚禁在铁轮的无尽循环中。
没有意识的地方就不可能有自由,也没有真正的选择。
第三部分:自我的冲撞 #
第 80 页提到的和宇宙的交易,让我开始想,中国传统文化宣扬的「行善事、积阴德、得好报」是否也是在尝试和宇宙进行一场交易?书里说,这些交易只是人类想出来的、虚幻的尝试在神秘莫测的宇宙中保护脆弱的自己的一种方法。
第四部分:转变的障碍 #
我们要了解哪些自主的核心观念一直在影响我们,以免继续沦为它们的囚徒。中年之后,我们真正独立了,我们为自己在人生旅途上的行为负起道德和心理上的责任。
这让我想到的是,我们不再有义务按照父母的想法来过自己的人生。我们是独立的个体。
正是这些过往所产生但隐形的能量群一再地被触动,生活中才会形成各种模式,而这些模式似乎有自己的生命,并且很少是我们有意识的选择。
说实话,很多模式我自己都意识不到。我只能看到,当我很生气,想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会有意识地让自己等没有任何情绪再做任何行动。
唯有透过洞察力,我们人生的下半场才能超越过往的这些顽固力量,而具备真正的选择和发展能力。
不管发生什么问题,我们往往不是自己承担责任,而是声称自己运气不佳、业障深重、基因不好或是别人的过错,并继续忽视意识的需求。
这句话实在是太对了。但是,难道不是这样吗?很多事情本来就不在我们的控制范围内,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吗?
在没有他人支持的情况下作出选择可能会令人畏惧,但既然我们来到人间走一趟是为了实现灵魂的潜在意图,而不是为了我们的家庭、邻居或同侪团体的意向,那么在我们的人生选择中,岂不是应该更珍惜个人的权力,而不是任由那些出于恐惧和童年经历的防卫心理所摆布?
超有道理!
精神上的懒散受到这个时代众多令人分心之事的进一步助长,特别是流行文化中的那些娱乐。我们是一个高度依赖科技的社会,各种感官的诱惑无所不在。我们的孩子几乎不再阅读,因为他们在被动的视觉文化中长大,而在这种文化中,大部分的工作别人都帮他们做好了。他们丧失了批判性思考和独创性互动的能力,并且很容易受到视觉图像的诱惑,无论这些图像推销的是产品、生活方式,还是政治议程。
好有道理!
不知不觉中,她依然听命于过去那些贬低自己的情结(「心理上离开家」总是比单纯地搬离开家更为困难)。
我觉得小时候父母说自己不行、能力不够这种经历会非常影响孩子的未来。
尽管我们很容易被人生的广大复杂吓倒、被懒散诱惑、被流行文化分散注意力,以及融入那些与灵魂的潜在意图无关的集体幻想中,但最终我们还是得面对自己。
第五部分:亲密关系的心理动力 #
在所有占据现代的灵魂的意识形态中,或许没有一种比爱情的幻想更强大、更具诱惑力,也更可能是妄想。
或许,爱情与富裕已取代了我们对上帝的信仰。
要拥有成熟的关系,我们必须成长!
整性只有透过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才能达成
倘若一段关系不能促进及支持双方的成长,甚至走到危险、不可预测的地步,那么这就不是成熟的关系,而是退化的二联性精神病。
我们这个时代的主要疾病是对孤独的恐惧和对成长的恐惧。
第六部分:下半生的家庭、孩子与父母 #
父母未曾活出的人生,通常会对孩子的心灵产生最大的影响。– 容格
相反地,婚姻若只是一种安全区、经济协议、讨好父母和赢得社会认可的方法,那么它就是可憎又有害灵魂的。
如同荣格曾说过的,孩子必须承受的最大负担就是父母未曾活出的人生
第七部分:从职业走向志业 #
淫欲者处于火坑之中,因为他们把身体献给那燃烧的渴望。
我们多么容易上当,相信自己是在服务灵魂,但其实只是在满足自己对自我强化、舒适、安全感和他人的认可的需求;我们多么容易被诱惑,以为反叛社会规范就是个体化,而实际上这只是自我放纵所伪装的与众不同。
第八部分:精神医学出现的新神话 #
如今,马克思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已经被那些只是较不易察觉、但在精神上同样诱人的意识形态(例如物质主义、享乐主义和自恋)所取代。物质主义、享乐主义和自恋这三者策动了大多数现代人的精神,但最终却背叛了他们,因为它们无法将他们连结到那些能疗愈人、或本质上能令人满足的事物上。没有「垂直」的神性参与感,人类注定要过着了无生气的「水平」生活,围绕着自己的荒谬团团转,最终走向自我毁灭。
浪漫的爱情、生存的竞争、耸人听闻的疾病报导、大财团的贪婪,所有这些都喂养了人们日益增长的感官需求。显然,当人们没有个人的生活、缺乏个性的深度时,就必须要有那些挟带着别人价值观的「人工制造」的生活。
这也是我的体会。当一个人不知道自己要往哪里走时,自然会被这些会带来强烈情绪体验的东西所吸引。
当我们放弃了对连结、深度和意义的希望时,能找的也就只有感官刺激,因此我们不得不更多、更频繁地追求它。我们对这种现象有一个熟悉又难听的名字,那就是「上瘾」。
所有的上瘾都是以减少焦虑为动机,并透过某种形式的「与他者连结」来减少焦虑。
这句话提醒了我。上瘾的本质是在避免和自我沟通吗?
如果不能更有意识地面对受苦这件事,我们就永远无法找到深度或意义,也永远无法真正成长和真正改变我们的人生。
我们这个时代的性倒错,亦即欲望的紊乱,包括性上瘾、色情、药物滥用和有害的消费主义,都是为了填补灵魂的空虚。跟上瘾一样,这些扭曲欲望的形式不应受到道德的批评,而是应该评估它们是否能有效地满足灵魂真正的渴望。
现代消费主义是一种人为的、自我循环的系统,它主要是建立在人为制造的需求的幻想上。它或许能带来身体上的许多舒适,却很少能满足灵魂。
第九部分:在物质时代中恢复成熟的灵性 #
灵性上的成长意味着我们必须自己梳理各种可能性,找到我们有所共鸣、由我们的经验所确认而非他人的共识的东西,并愿意坚持那些对我们来说已证明为真的事物。
这句话说得很对。灵性的成长不是说为了体验到那些共识,而是经过自己的经历后,得到属于自己的真理。
我们可能会觉得自己比古老的万物有灵论者优越,但至少他们的世界在灵性上充满了活力,而我们的世界则否。
我觉得这部分,作者做的很好的一点是,肯定了「个人经验」的重要性。实证主义带来了科学的进展,但是它无法带来灵性的进展。个人灵性的成熟,没必要走实证主义的路子。我们不是说必须要「证」到前人提到的真理才算开悟。而是说,我们的个人经验所证实的东西,就是真理。
实际上最能动员及引导能量的有效价值观并不是传统的宗教,而是其被过度重视的替代品:经济、权力、富裕、享乐主义和流行娱乐。
第十部分:人生转瞬即逝,探访灵魂的沼泽地 #
当代文化有一种关于进步的幻想:科技发展,物质发达,人类必定在进步。但真的如此吗?我们只是学会了更有效率地杀戮。人的灵性水平和道德真的在不断进步吗?
现在的科技以及医疗水平,让我们以为死亡和衰老离自己很远。但事实真的如此吗?这只不过是一种深深的幻想罢了。
作者简介提到了一点:着迷于外表的人,对外界的认可非常在乎。我之前却从来没有这么想过。
如果摆脱了痛苦,我们就不太可能会致力于探索那些终将界定「我们是谁」的问题。
作者的意思是,疼痛需要缓解,但是「痛苦」却并不需要。这一点我带给我很多启发。其实,当我真的接纳所有的痛苦,等它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让我觉醒、扩展我某一部分的意识)之后就会自行消退。
能永远拥有的东西不稀罕;短暂存在的东西才是最珍贵的。
如果我们无法忍受与自己相处,那又如何要求别人做到这一点呢?事实上,能与真实的自己——那有限、不完美且甚多缺陷的自己——相处,不仅将成为疗愈孤独的「良药」,更将成为我们献给他人的秘密礼物。
尽管流行文化充斥着各种甜言蜜语,但人生的目标并非快乐,而是意义。那 些试图藉由回避或巧妙地应付痛苦来追求快乐的人,会发现生活变得越来越肤 浅。
最终,人生并不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是一系列与宇宙的互动,而我们被要求在这其中尽可能充实地生活。如此一来,我们就是在服务那必须透过我们而实现的超越意义,而逃避这种充实的生活,我们便违背了自己的本来目的。
这看似无法忍受的冲突证明了你的生命的正当性,因为没有内在矛盾的生命只是一半的生命,或是一种仅属于天使的彼岸生活。但上帝爱人类超过爱天使。– 荣格
这句话和上面的「痛苦不需要解决」是一个道理。人生的目标不该是让自己免除痛苦,永远快乐。痛苦存在有其意义。
第十一部分:疗愈灵魂的十个问题 #
如果我们不偶尔停下来放慢脚步,思考一下究竟是什么将我们带到人生旅程的此时此地,那么我们可以确定,我们已经放弃了这趟旅程的任何责任,放弃了选择的能力以及随之而来的意义,同时也放弃了未来。
总之,你永远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而不是对别人的人生负责。
#读书即使处在众人之中,你的旅程依然是你一个人。毕竟你选择的是你自己的人生,而不是别人的。虽然独自一人,但我们依然在其他独处者中前行;虽然独自一人,但我们的世界充满了许多伙伴,不论是内在或外在。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在面对这个悖论的挑战:我们「必须独自一人,才能发现当我们无法再支撑自己时,是什么在支持我们。只有这种经验才能给我们坚不可摧的基础」。
最后一次修改于 2025-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