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认知觉醒》的姐妹版。整本书读完我主要有以下总结:
- 输出、创造、影响。学习的时候如果只顾着输入,比如想学钢琴、英语、编程,总是往脑袋里塞东西,这种学习效率一般很低,因为没有以目标为导向。作者在这里提出一个目标:输出。通过创造原创作品,进而影响别人。这背后是利他的驱动力。
- 学习忌贪,但是要同时追求速度。这两者看似矛盾,其实相辅相成。书中提到的韩国人张同完的英语学习方法,即,学一门外语时,只刷一部剧,彻底模仿剧中人物的对话。这是完全可以奏效的。太多中国人学英语东学一点,西学一点,今天听听慢速 VOA,明天刷刷美剧,后天听听 BBC。对真正困难的模仿以及枯燥乏味的重复却一直躲着。在重复单一内容的同时也要重视速度,这是为了避免人的惰性,而且用目标驱动让人学起来有动力。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能联想到在网上看到的那种学习焦虑。看大家都在进步,就想报班,想学的东西太多,外语、会计、法律、视频剪辑、平面设计、编程、写作等等。这种做法真的有点像病急乱投医。努力要有目标。没有目标,这些东西你一没动力去学,二你学完了都不知道怎么用。而且这些东西根本就不是一个人在休闲时间能学会的。需要真的沉下心来。但没有目标去学习的时候,是不可能静下来的。
这本书我感觉有一些灌水以及脱离实际的部分。我说它脱离实际不是说它不符合实际,而是说其中的一些道理很难说清定义域在哪里。比如,它提到要「跨界」,也就是把两个技能重叠起来,比如,舞蹈+视频,那就去发抖音。它的底层逻辑是:你一个技能比不过会两个技能的。但问题是,真的如此吗?我们真的就不能一辈子只钻研一个技能吗?是不是会有另一个成功学的文章,说「某某某大师,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然后我们也觉得很有道理。那这种情况下,我什么时候专注一件事,什么时候跨界呢?书中提到的,要允许两种矛盾的东西存在。我十分赞同。但是,人生需要具体的方法,你不能告诉我 A 对,B 也对,但是你自己要想想你选 A 还是选 B。我是不是可以把这个称为「耍流氓」?
它还提到「七年就是一辈子」这个概念,其中心思想是七年就可以彻底掌握一件事情,推荐大家不要只活一辈子,要接触不同的领域。但真的如此吗?如果七年就可以掌握任何事情,那科学家一辈子钻研一件事情的意义何在?
另一个槽点是有一点点接近「成功学」了。比如,它里面提到的剽悍一只猫,然后接着提到的「心理建设」。其中心思想是,要改变对自己的认知,或者说身份认同,然后结果自然就变好。某种意义上我是赞同的。但是,在这里它就陷入了成功学或者普通心理学的困境:只告诉你结果,不告诉你方法。难道我每天对自己说「我是最棒的!」、「我是一个干大事的人!?
书中的一句话是:
就像“猫”说的,要告诉自己,我是个干大事的人。因为如果连你都认为自己注定是平庸之辈,那你的内心很难强大起来。一个干大事的人,是不会与“偷懒”“嫉妒”“贪心”“恐惧”“浮躁”“自卑”为伍的。
某种意义上我是赞同的。但是,如果我告诉自己了,「我是个干大事的人」,我不相信怎么办?真的就只能每天给自己洗脑吗?那些不觉得自己可以干大事的人,真的就干不成大事吗?
还有,「一个干大事的人,是不会与“偷懒”“嫉妒”“贪心”“恐惧”“浮躁”“自卑”为伍的」。这个我就很不同意。难道每个干大事的人都是圣人吗?为什么干大事的人就不能「恐惧」、「自卑」?
这本书有一些部分真的有种鸡汤和成功学的内味。类似这种书的问题是,初看很有道理,但是仔细一想,或者说真需要用它来指导人生的时候就发现无从下手。但也不能过多奢求,本来也不可能依靠一本书来让自己人生彻底改变。还是感恩作者的分享,读完是有收获的。
#读书最后一次修改于 2024-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