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认知觉醒》

郝鸿涛 / 2024-08-10


认知觉醒

我很久没有读过让我如此感同身受并认同的书了。这本书让我震撼的点在于全程干货,没有鸡汤,而且很多道理是我自己之前也体悟到的,但是没有成体系地提炼出来。作者这么一写,让我对我之前的体悟有了新的理解。

这本书有以下几个关键词:耐心、延迟满足、行动和改变、早起、去除模糊、目标分化、专注、沉浸、反思、觉知、冥想、知识体系、解决问题、真的学会、注意力带宽、运动、刻意练习。

如果你看到这几个词内心有一震的感觉,那我建议你好好读读这本书。

作者开头就说,目前大家遇到的问题大部分可以归结为没有「耐心」。往深了说,是因为人本能地渴望得到快速反馈的事情,不喜欢很久之后才能看到结果的任务。其结果就是人天生喜欢避难就易、即时满足。但是真的能让人成长的却是困难并且耗时很久的事情,比如健身、学英语、学人工智能。它不是你一两个小时就能学会的,而是需要你长久的坚持和努力才能看到结果。想到这里,我忽然想到了「复利」,或者说量变引起质变。你一天天努力,虽然前期看进步很慢,但是到了那个临界点,你的进步速度会变得飞快。

说到反思和觉知,我自己也很早就知道他们的重要性。我的反省日记、周记和月记坚持了快四年的时间,过去半年因为一些事情耽搁没有坚持,但现在又捡起来了。我回看自己的反省日记,确确实实很多都是我的痛点。那是我最宝贵的财富。反思也是一把进步的利器,它能让你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看问题。比如,我用观察者的身份看自己对小红书B 站 推送内容的反应,我明显看到了这些媒体是如何通过操纵我的情绪让我深度参与其中的。这么一来,我暂时没有了继续用它们的冲动。

作者提到大学生的焦虑,这一点我非常可以理解。解决焦虑在我看来就是一个词:「按部就班」。一个人焦虑说白了就是想要的太多,但自己不知道如何得到。如果你可以做到「按部就班」,那说明你很明确自己的目标,也很知道如何得到它,你需要的是把每一分钟精准地利用起来,让自己进步,这样就不会焦虑。人在焦虑的时候,总想快速解决,让自己得到所有想要的,但正确的做法反而是让自己慢下来,想清楚。说真的,如果一个人真正正正地「想清楚」了,那他肯定无往而不胜。但正如王兴所说,一般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可以做任何事。「做」其实是简单的,「想清楚」反而是很难的。这一点也适用于「要事第一」。当你真的「想清楚」了哪些对你是最重要的,行动本身反而是最容易的事情。

「专注力」的作用我再同意不过。想要真正学会某一个东西,想要在某一行做出成就,就是需要在一个小领域大规模地花时间。但是这些时间想要效,就必须有专注力。作者说人的竞争说到底是「脑力资源利用率」的竞争,我也很同意。你越专注,你的脑力资源利用率越高。冥想可以提升人的专注力这个我深有体会。我有打坐的习惯,记得 2022 年参加一个学术会议时,香港的一所高校做的一个项目是让人戴上一个头盔,然后开始织毛线,结束后,毛线上的黑点数量可以对应你的专注力水平。我试了一下,工作人员说你是不是经常打坐,我说是。专注力或者说注意力在这个时代可以说是一个稀缺品了。短视频、微信、邮件、各种社交媒体,都在抢夺你的注意力,毕竟它们就靠这个赚钱。你的注意力就是他们的钱。

作者提到的另一点是,很多人的学习只是一种知识囤积,没有用。学习的目的是让自己行动,给自己的人生带来实实在在的改变。这一点其实我觉得和人的「贪欲」是相连的:总想要得到地更多。但是在学习这方面,真理却是「少即是多」。一本书里能有一个点给你带来切切实实的改变就足够了,你记住那么多点,根本没啥用。无法在你人生中变现的知识,都是别人的知识,与你无关。这一点让我想到李笑来提到的「可繁殖的知识」,这个我很早也注意到了。什么叫「可繁殖的知识」?那些你下次还可以用,并且能给你带来收益的就是可繁殖的知识。你知道了秦始皇有几个儿子、富兰克林结过几次婚、王宝强每年挣多少钱、中国这届奥运会拿了多少块金牌、陈寅恪最后一个字怎么念、有一个外国女朋友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这些都是不可繁殖的。懂得这些对你没有什么切实可见的帮助和提升。

另一个我深有共鸣的点在于「去除模糊」。这是我最近自己体会到的。目标要十分明确,这样行动起来才有力量。面对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目标分化其实比行动本身要复杂和困难得多。说实话,如果有一个「神」可以告诉我,每一秒钟我需要干什么,那么我的行动力会很强,丝毫不会拖延。拖延说白了就是目标不明确,但是又不想自己动脑筋把下一步具体要干什么想清楚,那大脑只能罢工,因为它不知道要干什么,那索性干点很明确的事情,比如刷抖音、刷 B 站、查微信、看朋友圈等等。

作者说,一个人的知识体系如果非常完整,那他/她的人生是没有困惑的。这一点我是相信的。它让我看到,我如果依然有困惑,依然有痛苦,那说明很多事情我还没有想清楚。也就是说,有痛苦,说明我还没有看透相关的真相。

「刻意练习」这个点也非常触动我。我虽然没有记住它的四个要素,但是我知道了,一开始不要给自己很大的困难,可以从非常小的、不可能失败的点开始。这样自己就不至于因为太难而不开始,而拖延。另外一点是,要有及时的反馈,反馈很重要。其次,要在拉伸区练习,不要老做对自己没有挑战性的,但是也不能做太难的。


以下是我的笔记和摘录:

我们当前遇到的几乎所有的成长问题都可以归结到目光短浅、即时满足的天性上,不过在现代社会,用避难趋易和急于求成来代指它们显然更加贴切。

成长就是克服天性的过程

焦虑的原因就两条:想同时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

得耐心者得天下

要想有所成就,必须保持耐心,延迟满足。

社会中的精英通常是那些能更好地克服天性的人,他们的耐心水平更高,延迟满足的能力更强。

学习 -> 思考 -> 行动 -> 改变

耐心不是毅力带来的结果,而是具有长远目光的结果。

困难只能去面对和解决,它不会凭空消失。

消除认知、情绪和行动上的模糊。

元认知能力 = 觉察力 + 自控力

执行力、专注力、意志力

专注:止观,正定,三摩地。

身心合一的片段组成的就是幸福专注的高质量人生,身心分离的片段组成的就是分心走神的低质量人生。

通过感受回到当下。

深度沉浸

要先专注,极端专注。然后当你不再想这件事的时候,潜意识才能够运作,帮你找到答案。

几乎所有的行动达人都是拆解任务的高手。

和时间做朋友。

读书最重要的是用在生活中,而不是醉心于摘抄和笔记。

注重反思。

如果让我推荐一个不可或缺的习惯,我必推每日反思。

写作就是一条深度学习的自然路径。

绝大多数人习惯以孤立的席位看待事物,喜欢花大量时间收集和占有信息;而另一批先行者则更喜欢拨弄信息之间的关联,从而在不知不觉间变聪明了起来。

这句话我很认同。但是底层是什么?我看到了两点,第一点贪,第二点是恐惧。最根本的是恐惧。这个其实可以联系到作者上面讲到的没有耐心。想做的事情很多,但是有希望立马看到结果。

拿学英语来说,大多数人都没有跳过季羡林说的那个「龙门」。能真的使用英语的人其实是很少的。只是因为大多数人在学习的时候没有耐心,就想一口吃成个胖子,就只知道背单词,又不想复习,更不想把这些单词用起来。真正困难的是使用英语,而不是背单词,所以大多数人就选择了最简单但是没有成效的事情。

学英语是一个非常需要耐心的事情。需要你保持每天努力。更需要你找到自己的节奏,让自己在拉伸区练习。它也会挑战你的本性。比如,你可以欺骗自己看一部英文电影就是在学英语,而不是在娱乐,但是长此以往,你只是在娱乐,并不是在学习。可以说,学英语这件事情,就是在锻炼一个人的学习能力,而这个能力是可以迁移的。你可以用这种能力用来学习人工智能。

知识的获取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与自己有关联,以及这种关联有多充分。

这一点其实和本书最开始讲的没有耐心、避难就易是一个事情。关联要耗费更多的精力,大多数人不想耗费精力,所以选择什么都不管,就单纯看下去。这其实是浅层学习。

你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强烈的需求。

要是一个人拥有的知识体系可以解决自己遇到的各种问题,那他必定是个厉害的人。

真正的知识不是你知道了它,而是能运用它帮助自己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解决实际问题。

任何努力的目标不应该是努力本身,而是要服务于你的目标。

微习惯:非常简单,不可能失败的任务,比如,每天做一个俯卧撑,每天之读一页书等等。

学习需要有持续的正反馈。

真正的学习成长不是「努力、努力再努力」,而是「反馈、反馈再反馈」。

你一定要有作品和产出,倒逼自己的输入。不要一味输入。

古典的跃迁理论:打磨作品 -> 达到小头部 -> 受到更多关注 -> 到更大的头部 -> 人生跃迁

刻意练习 4 要素: 1. 明确的目标 2. 极度专注 3. 获得有效反馈 4. 在拉伸区练习

保持专注、边界清晰

极度专注 + 主动休息,如此反复。

模糊是行动力的大敌。

有短的反馈回路,人自然不会选择长的。这就是大脑做选择时的默认逻辑。在缺少觉知的情况下,我们很难觉察这一点。

当你真正明白「最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这个道理时,网上所有关于「目标聚焦」的文章都不会再对你有吸引力了,但如果你并没有明白,那么你依然会在看到类似文章时觉得很有道理,然后一个劲儿地把它们往收藏夹里塞。

一个人同时面临很多任务的时候,他的心智宽带就会降低,反而没有了行动力和自控力。

你的笔能帮你跳出单一视角。

人和人之间的能力竞争,说到底就是脑力资源利用率的竞争

运动之后进行高强度的脑力劳动

#读书

最后一次修改于 2024-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