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间当作朋友》读书笔记

郝鸿涛 / 2021-10-21


看这本书之前,我一直对笑来老师有偏见。我对笑来老师有两个印象。第一个是他玩比特币。第二个是他在杂志上的一个封面:用燃烧的美金点烟。我觉得应该是我非常穷,看到像笑来老师这样的人通过投资赚很多钱,心里因为不平衡而看不起这种赚钱方式,内心觉得他们这样不值得尊敬,因此我也不想看这本书,觉得不可能有什么实质内容。但是我看了之后才知道自己的愚蠢。每个人的成功都不是没有道理的。笑来老师能成功也自然是有道理的。毫无根源的偏见太可怕了。

这本书的电子版在这里

第一章,心智的力量 #

兴趣真的重要吗? #

兴趣并没有那么重要。这一点和《优秀到不能被忽视》这本书讲得一样。笑来老师提到,当你说你对某事不感兴趣,很可能是因为你还没有真正花时间、花精力去做这件事。当你去做,就会发现想把这件你自认为感兴趣的事情做好困难重重。

笑来老师另一点讲得我也非常认同:“只要一件事儿你能做好,并且做到比谁都好,或者至少比大多数人好,你就不会对那那件事没兴趣”。这一个认识非常精辟。与其耗尽一生精力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真不如把自己当下能做的事情做到最好。当你做好了,有了成就感,自然就对这件事感兴趣了。这也是《优秀》这本书讲的。

没兴趣,往往只不过是结果而已,却被当作不去做好的理由,最终的惩罚就是大量的时间白白流逝。

比起用功,方法就是个屁 #

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比起“用功”来说,方法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重复,不间断地重复,重复一年以上。

所有学习上的成功,都只靠两件事:策略和坚持,而坚持本身就应该是最重要的策略。

坚持,其实就是重复;而重复,说到底就是时间的投入,我是说,大量的时间投入。

第二章,开启自己的心智 #

我和笑来老师的观点一致。对人的成长和成功最为关键的“心智”并不是天生的。

人类有“反思能力”,这是动物没有的。

大脑就像一只猴子一样,非常难安住在一个点,想要集中精力干一件事是很难得。所以你需要控制自己的大脑。那副“无意识的你”和“有意识的你”的图,以及下面提交的两个例子都让我想到我在内观练习中的体悟。我们很多习惯被自己的喜好和憎恶控制,比如,痒了你去抓,痛了你你抚摸,无聊了你去换姿势,但是你的态度是可以自己控制的,当你的腿痛时,你可以选择不去认同这个痛,而不是马上去反应。

人遗忘痛苦是好事,但同时也让你很难进步:虽然一个问题让你很痛,但一觉醒来,你就忘了,不想去改进。

于是,他可以用普通的智商长期只专注在一件最应该做的事情上,最终天下无敌。

耐心极其重要。

第三章,通过管理自己与时间做朋友 #

当你养成记录时间的习惯后,你会有对光阴流逝的感知。

与其管理时间,你不如尝试去记录自己的时间。

笑来老师提到,养成一个习惯要五年左右,我深表同意。21天能养成的习惯是那种几乎毫不费力的习惯,比如早晨起来喝杯水。凡是需要你花费精力做的事情,比如每天读书半小时、每天锻炼一小时、每天早起早睡,都不是21天,甚至不是一年就能养成习惯的。

记录想法、事情的纸笔一定要触手可及。

很多事情都远非我们以为得那般紧急,除非是那种有明确截止日期的。所以,你只需要关注事情是否重要就好。记住,最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

失败只有一种,那就是半途而废。

“生活本身充满了意外,并且,总是意外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我也有类似的感受。生命中有太多太多“巧合”,这些巧合看似微小却一点点彻底改变我的命运轨迹:如果小学五年级我没有不知为什么突然想转学我就不会去光华中学读初中、不去光华我就不会碰到疯狂英语、没有练习疯狂英语我就不会去河北师大读英语专业、不学英语我就不会被保送到人大。。。我相信类似的链条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版本。

第四章,开拓我们的心智 #

我十分认同笑来老师对与中国语文教育过分注重文学而忽视基本写作能力的批判。这是应试教育的弊端。因为要考试,就要考不“简单”的,所以有人作文用古文、甲骨文、连篇名人名言、通篇自己都看不懂的话、无数生僻字词。我很理解这种做法,因为你用“简单”的写法,没法拿到高分,你要用排比、用比喻、用典故、用事例、用老师都不懂的高级字词,才能拿高分。可是,到最后,都是一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内容、丝毫没有任何思想内涵的应试八股文,自己看了估计都想吐吧?

中国的语文教育,什么时候能让学生学会说有思想的人话?

很多人正是因为没有目标才不停地“学习”。

这句话对博士生再合适不过!!!

笑来老师提到他会把自己的观点记录下来,我也有这种习惯。我的很多博客就是靠这种方法写出来的。

越是基础差的班级对老师要求越高。这一点我也非常同意。真正到了拼知识的地步,没人在乎的你英文发音。潘基文的英语发音真的很烂,但联合国的工作人员敢不听吗?

听一个讲座,就要认认真真地听,不要一而二用,那样最终一无所获,浪费时间。试着改变自己的态度。不管什么讲座,认真听一定会有启发。

改变自己的态度就能改变世界。这句话我再同意不过!我有一个毛病就是好抱怨。比如一门课老师讲得太难,我抱怨,作业太多我抱怨。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我抱怨。别人说了我不爱听的话,我抱怨。但后来我真切地意识到抱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反而可能会因为自己的脾气而坏大事。最近,当我抱怨时,我就试着改变自己的态度,不去抱怨,而是要么平心静气地接受,要么肝脑涂地地去改变。这样一来,我真的就掌握了主动权,一下子觉得顺利了不少。真的,你可以试一下。而且,一定要记得,一件事你做不到,但总有人能做到,所以你想要的东西你无法得到,但别人能得到。这很公平,不是吗?

教别人是最好的学习方法,这句话我也是再同意不过。

听讲、开会时记笔记是一个好习惯,我很赞同。

第五章,小心所谓“成功学” #

成功应该也符合正态分布。能成功的人是少数的。接受这个事实。

把时间花在寻找甚至创造无需比较就能获得的幸福和快乐上。这句话我一直在摸索,但听到这个表述,实在是内心一震。确实是这样啊!

决定一个人财富的三个条件(出身、运气、努力)中,努力是最微不足道的,这句话我非常认同。甚至,把‘财富“换成”成就“我也觉得是对的。但这真的不意味着你需要努力了。就算 99% 的结果已定,我也要拼那 1%。

接受自己与别人没什么不同,至少没什么本质性上的不同,是心智正常成长的关键。

不要再相信自己是独一无二的。

留心成功者所说的话。他们刻意或者不刻意,都没有把所有细节呈现给你。他们所说的不是全部。你如果把它当成全部,就真的太傻了。另外,成功的人会夸大他们所遇到的困难。

笑来老师也提到,很多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并不是因为他们所说的经验,而是外在的因素,不管他们做什么都会成功。我很认同这句话。我之前看 youtube 上有人把马云所说的话都总结了下来。有什么用呢?这个世界上有第二个马云吗?

笑来老师说与其模仿成功者,不如从失败者身上找教训,这个观点我也非常同意。

其实,与其从失败者身上找教训,不如从自己每一天所犯的错误中找教训。我记录自己每天所犯错误已经超过一年半了(今年上半年我开始每周回顾日记录、每月回顾周记录,之后打算每季度回顾月记录,每年回顾季度记录 每三年回顾年记录),在这个过程中对自己的了解不断深入。我发现自己一再重复自己犯过无数次的错误,比如晚睡、贪睡、说话不留心而伤别人的心、轻易给别人承诺、因为不好意思就没拒绝别人、生气时忍不住就发火、好抱怨、专注时经常去查与当前任务无关的事情,等等。

把这些都一一记录下来,知道自己哪里做的不好,你才有改进的余地,不然一辈子就是不断地重复早就犯过的错误,直到这个错误的代价让你承受不起再犯时你才长记性。完全没必要这样。

从理性角度出发,所谓我们能体会的运气,只不过是因小概率事件发生而产生的感受而已。

当你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对你来讲,不存在任何机会。机会时时刻刻都会出现在你身边,关键在于,你有没有足够努力,可以做到像诸葛亮那样,“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笑来老师说的第八节“打造人脉不如打造自己”实在是说出了我的心里话,里面的内容跟我的感悟一模一样。当我不断努力,我发现我非常害怕打扰别人,因为我自己也不想被打扰:别人不可能总是在付出而不索取,你也是。当别人真的帮到了我,我会非常感激。珍惜别人的时间,其实就是在珍惜我自己的时间。当自己很弱的时候,微信朋友圈再多都没有用。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不可能联系那么多人。

第六章,更多思考 #

你不可能一直百分之百有效率。柳比歇夫的最高纪录是一天工作了 11.5 个小时。他月最高纪录那个月,平均每天纯工作时间是 7 个小时。我经常用番茄钟。一般而言,我一个月纯专注时间到 100 个小时就算高记录了。一天我能专注 5 个小时我就非常满意了。当你真的记录时间,你才会知道你的学习、工作时间根本没你想的那么长,至少缩水一半。

要给自己一个正常的生活。把时间都用来学习、工作并不能让你效率更高,反而让你无法享受一个正常人的生活。

很多事情,你做到 6 分就不错了,再往上每走一步,你需要付出异常多的精力,放弃很多东西,有时候根本没这个必要。千万不要要求自己每一件事情都要达到 100 分,这样的要求不仅会累死你,更可能让你失去很多更重要的东西。

找出对你当前对重要的一件事,每天在上面专注 2 个小时。我非常同意,在一件事情上能做到每天坚持两个小时已经非常不容易了,坚持三个小时需要超强的毅力和执行力。

合理的时间安排规划应该是尽快把简单的事情做完,然后集中精力攻克困难的问题。如果逃避困难,你的效率永远不可能提升。做事是,试着把自己最擅长的部分放到后面再做。

笑来老师讲到“把生活节奏调整得慢一点“实在是非常有道理。我之前看过一篇文章,讲的是很多奇思妙想只有在你闲下来才能出现。如果你的生活异常奔波,你的工作中很少会有好点子,没有创意,效率反而下降。那篇文章提到,想要更高效,你需要慢生活,和笑来老师讲的是一个道理。笑来老师说的“凡是值得做的事情,都值得慢慢做 —— 做很久很久“我听了心里一惊,确实是这样。只有生活节奏没那么快,你才有功夫把该做的事情坚持做、做好。

做一个不迟到的人。

让自己的生活变得规律起来。至少睡眠规律。

尝试每天定时检查自己所记录的要做的事,比如定在10点、14点、22点。

给自己预留最够多的时间。你需要做的事总是比你想象的要耗时更久。

自己不迟到,但是也别责怪迟到的人。

不管再忙,都不要减少和家人的交流。他们是你永远的后盾。

当身边的人求助于你的时候,你要做的事儿就是尽量想办法帮助他们,如果确实无法提供帮助,就要当机立断地告诉他,你确实做不到。

为了自己的心理健康,很多的时候我们确实有必要模式甚至忽视整个社会灌输给我们的观念——因为很多的时候那不过是“整个社会的扭曲的感觉”而已。所以我在课堂上无数次提到自卑不是缺点。该自卑的时候就要自卑,这才是正常的。如果在所有该自卑的时候竟然不自卑,那你就真正地扭曲了自己。

上面这句话我非常同意。第一点,抛弃这个社会给我们灌输的观念。我不久前自己就写过这样一句话:我拼尽全力拒绝这个社会和时代用各种名词定义我,然后用各种外在的标准来衡量我的价值。比如,我被定义为一个男人,然后我的价值被相貌、身高、社会地位、权力、财富、妻子外貌等等衡量;我被定义为一个博士生,然后我的价值被论文发表量、论文引用量、人际关系、找工作情况来衡量。

第二点,该自卑的时候就该自卑。这句话让我放松不少。我知道我的自卑是正常的,我没必要,也做不到,让它消失。回头看,正是我的自卑激励着我不断往前走,不断提高自己。

停止嘲弄他人。

我的时间究竟可以标价多少?

两种错觉:

  1. 人们往往会低估未来回报的价值,而高估当前回报的价值。
  2. 人们也会觉得自己明天会比今天有更多的时间。

笑来老师说大学生最好别把大好青春时光用来打工赚钱,这个观点我非常同意。

第七章,从此时此刻开始准备 #

害怕演讲说白了是因为你准备不足。

任何动作演练到一定的次数,就能做到甚至在无意识的情况下都可以准确完成的地步。

大多数事情都需要提前准备,也都可以提前准备。

不过益辉曾反问到 ,为什么一定要准备充分?是不是你对自己要求太高了?为什么不能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我觉得这个反问也让我非常受用。

李敖说,自己读过的东西要分门别类记录下来,把读过的东西大卸八块,变成自己的东西。

人生中几乎所有的困境都是因为你准备不充分,没有提前准备。

所谓的性能力,往往与心肺功能密切相关。

在比以往任何时代都高度文明的今天(尽管依然有许多地方令人失望),“耐心”已成为最重要的、最有力量的因素。

多少人有耐心做两代人,甚至三代人才能完成的计划呢?

上面这句话让我想到蔡礼旭老师在《幸福人生讲座》视频课中问到的,“你的家风要传几代?”


这本书看完之后我去看前言。我觉得朱敏老师最后那段很好,摘录下来:

以我个人的体会,我非常鼓励每个年轻人能花上几年时间到国外走一走,学一学。教育的根本其实只不过是“见多识广”。然后再用 5 到 10 年的时间定义一个属于自己的人生方向,为之奋斗,位置坚持,不知停歇地努力上 10 年 20 年。有些成功靠运气,可是持续的成功却与运气无关。希望每位读到此书的年轻人,能够重塑自己的心智,洗尽这个时代在你们身上烙下的浮夸急躁的印记,在人生这场马拉松中跟我一样坚持到底,永不放弃,获得最后的成功。

#读书

最后一次修改于 2022-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