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世界的幸存者》读书笔记

郝鸿涛 / 2021-04-30


最近我读完了阮一峰的《未来世界的幸存者》 。该书的内容是开源的。

这本书有几个核心的观点:

  • 雇佣制度不利于员工的身心健康、长远发展。不要老想着得到一个铁饭碗。在这个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铁饭碗一点都不铁。

  • 技术造成的贫富差距将越来越大,大多数人越来越难以通过自身努力获得财富的增长,每天为了温饱已经筋疲力竭,根本没有精力,没有时间去自我提升。与此同时,富人巩固他们的经济地位则变得越来越容易。

  • 你可以有自己的事业,不一定非要给别人打工。即使你决定一辈子做一名员工,也要不断提升自己。

  • 技术改变历史。但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一定会把人类引向光明的未来。可怕的是,即使前方是悬崖,技术一旦开始发展,没有人能让它停下来。

这本书对我最大的改变是早晨拒绝看邮件。其实,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先是把手机上邮箱提醒关闭了,之后索性把手机上的邮箱应用卸载。读完此书后,我规定自己上午不看邮件,因为我上午工作效率高。

关于邮件,我也开始执行 收件箱清零 的方法。而且我每天最多只看一次邮件,有时候两三天才看一次。

现实篇 #

白领岗位的消亡 #

白领正在消亡,因为他们的功能被计算机所取代。在未来,技术造成的贫困会越来越严重。

计算机无法取代的能力:1. 人格魅力,人性关怀,我觉得比如心理咨询师;2. 创新能力;3. 领导力

为什么世界上没有安全的工作? #

技术换代的频率越来越快,Flash、塞班系统从鼎盛到没落也就十几年的时间。你花大力气掌握一门技术,可能几年后整个行业都没了。你从零开始去学习,如何与二十多岁的年轻人竞争?学一门技术,进入一个大企业,然后高枕无忧,这是十分危险的想法。

公务员比较安全,因为受技术换代影响比较小。医生和律师也安全,因为他们的经验计算机无法取代,但技术也会渐渐把成本拉低。

那些无用的人 #

技术的进步让越来越多的人沦为「无用之人」。未来,被替代的已经不仅仅是体力劳动,连智力劳动者也可能被替代。

终身学习确实是一个方法。但「终身学习」的强度和你重新读一个大学学历差不多。业余时间听个一小时的网络讲座、看看自学教材,远远达不到让你找到工作的要求。「高技能的工作要求多年的学习和艰苦的投入」。

穷忙的人生 #

没有学历、没有技能的人,从事高强度的体力或者智力劳动,根本没时间去自我进步,也越来越不可能改变自己的人生。这就是「穷忙族」面对的现状。

在将来,在高级写字楼工作的白领也会成为「穷忙一族」。

穷人越来越难改变现状,而富人则越来越容易维持现状。

我的看法:再同意不过

为什么你可以不读大学 #

大学让人浪费时间去学那些没用的东西,让人效率很低。四年的时间你完全可以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但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大部分能力非常弱,和「专家」这两个字差的十万八千里。

大学传授的东西是为了那些将来走学术路线的人准备的,但是绝大多数人是走职业路线的。

我的看法:对大学的批判我都同意,但是我不同意让人不读大学的这条建议。几个理由:

  1. 绝大多数人没有那种自制力。在互联网上学习,90%的人不可能坐下来静心看书。在大学好歹有考试、毕业的压力,有一种外在的紧迫感,如果都改为自学,绝大多数人的效率会下降而不是上升。如若不信,问一问经历过新冠期间上了一年多 Zoom 大学的美国学生就知道了。

  2. 大学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获取知识的能力。

  3. 最重要的,大学是让人交往的平台,通过和同学、舍友、老师接触,你能学到非常多的东西。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社会性。坐在电脑前学东西,根本无法掌握社交技能。从别人身上学到的东西,比如人格、习惯等是你无法通过自学得来的。

职业篇 #

为什么雇佣制度对工人不利 #

不要默认去公司上班是人类的常态,不是的。

雇佣制度下,大公司为了减少职员跳槽对其不利影响,就把每个职员的工作弄得很细节、很单调。你走无所谓,任何一个人可以随时进来代替你。这样造成的一个结果是你日复一日都在做无聊的任务,无法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并不是说你不能进大公司。但进去后,一定要知道只有自己业余时间的钻研,才能让自己有突破。

母鸡与前端工程师 #

要选择你真正感兴趣的行业,能发挥你创造力的行业。

你的命运不是一头骡子 #

不要让「赚钱」成为你思想懒惰的借口。不要让自己成为实现别人想法的工具。你是人,要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规划,要实现自己的价值。

从日本70岁退休谈起 #

没必要只是为了挣钱、拿到退休金而工作。可以尝试自由安排时间,自由职业。社会老龄化导致年轻人要支付老年人的费用,同时退休年龄延后,等老了你依然在打工。

我的看法:我觉得让大部分人成为自由职业者非常不现实。中国人大部分喜欢稳定的工作,这也决定了大部分人都想要一个铁饭碗,旱涝保收。但是比较有启发意义的是,你要思考你喜欢干什么,如果你的工作恰好是你的热情,多好啊。

45岁以后的人生 #

互联网企业很可能清理一批34岁的员工,让一批45岁的员工提前退休。

互联网行业吃的是青春饭。大公司想要开除的就是年龄大的员工。

我的看法:我觉得这些是真的。这让我思考,我博士毕业之后要怎么做?我毕业的时候就34岁了,我要进企业,还是去高校?

你的 B 计划在哪里 #

我的收获:我要思考如果我现在的工作/学业无法进行下去,我该如何生活下去?我除了目前的技能,还有什么别的技能可以让我维生?或者,如果现在的生活无法继续下去,我如何重新选择人生道路?

其实我内心有一个一直想做的事情,我要去体验一下,看看是不是适合自己。

方法篇 #

为什么创业 #

创业没必要逃避经济不景气的时候。经济不好时,顾客会选择低价的商品,因此小公司比大公司更有竞争力。经济差时,人工也比较便宜,利于创业。

如何确定创业方向 #

站在客户的角度思考问题。如果你是客户,什么养的服务/产品会让你想掏钱?

确保你的公司盈利之后再去借钱。

开始研发产品/服务时问自己几个问题:它有用吗?它用起来简单吗?它用起来舒服吗?

你要搞清楚自己是一个自由职业之还是企业家。自由职业之享受创业的自由和刺激,但是不想被琐事搞得很累。企业家则不同,为了创立一家能赚钱的公司,他们愿意花上所有的时间去工作。

比完美更重要的是完成

保持专注,持续创作。

不要在功能上竞争 #

有竞争力的新产品不是因为有更多的功能,而是因为有独特的市场定位:你不是在做一个比别人更好的产品,而是做一个与众不同的东西。

大坑和小铲子 #

我的收获:找准一个方向,持续发力,成为那个领域的专家。这让我想到曾国藩说的:「打呆仗、结硬寨」。

富爸爸,穷爸爸 #

要有自己的事业,不要满足于只是给别人打工。不要想着有一份稳定的工作,然后干到老,拿退休金。那样只是在为别人的人生奔波。

我的看法:是对的。但是现在的社会情况注定绝大部分人是为别人打工。你有自己的事业,不也是要招人吗?总不能自己干吧?他说的是事实,但没什么用。就像:你要成为有钱人。但社会上的钱就那么多,你有钱了,就有人没有钱。也像:一定要考到清华、北大。但他俩就招那么点人,你进去了,别人就进不去。

但我并不是说他的建议没有用。我只是觉得,你努力就好,最后结果怎么样,也不是你能掌控的。

Dan 计划 #

长时间练习,才能让你成功。

我的看法:Dan 最后由于外在因素不得不中止他的一万小时计划。这让我明白,人的成功是需要很多很多因素的,不是你有决心、意志、方法就可以。太多因素会影响你的进程。但是我并不嘲笑 Dan,因为我相信曾国藩说的「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软件工程师的职业建议 #

只有你对一件事有兴趣,你才能做到卓越。

学东西要抓住基础的东西。把底层的东西弄懂,后面就很容易了

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即使下属、同事在工作上出现错误,如果你下班后依然生气,这说明你把生活和工作搅在一起了。对每个人来说,生活才是最主要的。

为什么起床后不能收邮件 #

我的体悟:这篇文章对我的震撼和启发最大。在读这封邮件之前,我就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在这个「信息」时代,每个人每天都收到非常多的新鲜信息:朋友圈点赞、微信信息、微博热点、国际国内新闻,等等。我看到这些东西就头疼不已。我不知道为什么别人看到那些小红点(也就是未读信息)反而那么开心。

我半年就规定自己只有吃饭早饭之后才能看邮件。有一次参加安永烈老师的写作组,他说到,他的邮箱不会设置新消息提醒,而且他严格记录自己在邮件上花费的时间。他一周平均在邮件上花费5个小时。

阮一峰老师的这篇文章给我的启发太大。有几个点:

  1. 起床后就查看邮件,说明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每天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如果你知道,你根本不会去让任何东西让你分心。

  2. 越是很快地回复邮件,别人越是对你有期待。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恶性循环。

  3. 一定要严格控制自己在邮件上花费的时间。如果你花费的时间过多,你只是在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我的一个体会是,根本没有任何邮件需要你立刻、马上回复。静下心来想一想,你真的必须每天看邮件吗?有那个必要吗?迟一天回复又怎么样?别人会生气?生气又怎么样?到底什么对你是最重要的?别人对你的看法,还是你的目标?

查看新信息是一个很常见的拖延症症状。不管是查看邮箱,还是微博、微信。要严格限制自己这个倾向!

案例篇 #

个性也是一种竞争力 #

我的感悟:试着找到自己的个性。

要聊天,先付费 #

人们对社交有需求。

即将来临的卖文时代 #

人们愿意为优质内容付费。

微媒体时代 #

  • 大公司越来越只是提供平台,而不生产内容/商品:YouTube、Airbnb、阿里巴巴、脸书、Uber

  • 要学会推广自己

未来的娱乐业 #

电影、电视在未来也许会被更具娱乐性、参与感的娱乐方式所取代。

马云说,未来的中国,健康和娱乐会成为两个非常大的产业。

教育技术的兴起 #

外语的重要性在降低。技术的重要性在提升。在未来,普通人也许只能考掌握技术来致富。

我的看法:「外语的重要性在降低」这个观点我觉得在目前还不是现实。我的亲身经历说明,在当下,学好英语依然是处在社会底层的人获得更好发展机会的捷径。在我看来,英语能力可以打通你的任督二脉。掌握好英语后,你未来的出路要好很多,有非常多你可以利用的机会。

未来篇 #

高级人类的崛起 #

未来,人类也许会分化成两种人:可以支付得起基因编辑,因而生理、心理上都趋于完美的「高级人类」,以及支付不起基因编辑的「普通人」。

换头术 #

未来,人类躯体很可能会和人工合成材料合而为一。躯体借助人工材料而得以增强,人类的寿命也得以增长。

你的鞋都比你聪明 #

将来机器的智商会超过人类。机器比你更了解你自己。

意识和智能也许会分离:一个没有意识的机器有很高的智能。

孙正义的钱现在投在三个领域:人工智能、物联网、智能机器人

技术的边界 #

人类的生活,甚至生命都依赖于技术、机器:自来水、飞机、互联网、地铁、汽车,等等。一旦机器出故障,人的生活甚至生命会受影响。

现在的技术越来越复杂,一个人根本不可能弄懂全部的技术:你知道为什么你可以和在地球另一边的人打电话吗?技术就像一个黑盒子一样。人们越来越只是使用技术,而不可能搞清楚技术的运作方式。

越来越来越先进,人们对再奇特的技术也失去了惊奇感。

技术高速发展,但人类现在无法控制技术的发展方向。即使新技术可能会造成人类的毁灭,依旧无法阻止。

熵:宇宙的终极规则 #

维持秩序和美丽需要注入能量来处理熵。当没有新的能量时,一切事物的最终结果是无序和混乱。但当你注入新能量,熵也在不断增加。现在地球上出现的种种危机:物种灭绝、全球变暖、疾病流行,甚至心理疾病变得越来越常见,都可能是因为熵不断增加带来的结果。

技术决定历史 #

短期内,政治影响历史;中期内,经济影响历史;长期内,技术决定历史。政治和经济只是负责分配现有资源,只有技术才能创造出新的东西。历史上的每次重大变革,都因技术而起。

我们现在正处于信息技术革命。技术公司的市值越来越高。技术不断飞跃,但同时人类也渐渐失去对技术发展的控制。也许人类的灭亡也正是因为技术的不断进步。

卡辛斯基的警告 #

技术的发展可能会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社会要么被机器控制,要么被一小撮精英控制。技术的发展,让人们的工作越来越细化,越来越脱离真实的世界。

  • 我的体会:

一项新技术诞生后,不太可能被拒绝使用。

这句话我深表同意,而且有些忧心。这种情况在国内更为严重。试问,你现在可以离开手机、离开微信、离开 Wifi 吗?就算你打算离开,先问下你老板、领导同不同意。

但是,我觉得卡辛斯基的建议不实际。技术发展就像射出去的箭,是不可能回头的。

#读书

最后一次修改于 2022-06-18